問題奶粉不可怕,可怕的是掩蓋問題
一家之言
飛鶴奶粉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國產奶粉企業為什么沒有走出三鹿奶粉事件的低谷,不僅是因為又出現了質量問題,而是仍然在像當時的三鹿一樣對待自己的質量問題。
最近關于奶粉“出事”的消息,又一次掀起了“蝴蝶效應”:一直以“一貫好奶粉”宣傳的飛鶴乳業兩個月內連續被曝出產品質量問題,其中羊奶粉成為“重災區”,羊奶粉行業排名老大的陜西“飛鶴關山”榜上有名。根據關山乳業的調查結果,是生產清洗環節因操作失誤,導致酸堿清洗液滲漏進入濃縮奶罐,反應產生硝酸鹽,致使上述批次產品硝酸鹽指標不合格。
雖然說,飛鶴奶粉的問題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國產奶,但是此次質量問題無疑讓對問題奶粉心有余悸的國人們,又一次降低了對國產奶粉的信心。而之前層出不窮的奶粉安全事件,顯然沒能讓飛鶴“長記性”:被國家食藥監總局點名幾天過去了,飛鶴關山奶粉的產品召回情況、原料供應商是誰,相關問題都出在哪里等疑問,依然沒有明確的交待。
如果說之前的質量問題還能拿“生產過程有疏漏”來托賴,那么被點名后,又有什么理由遲遲不見自省和解決,這樣的奶粉,怎能取得消費者的信任?
可以看到的是,任何一國的奶粉不可能總是零問題。國產奶粉之前確實存在質量問題,但也不可否認,近幾年整體確實也有很大的改觀。單從質量上來說,很多國產奶粉或許也不比國際奶粉品牌差,但為什么仍然攔不住消費者對“洋奶粉”的“拿腳投票”。其原因還是出在信譽問題上,不是因為質量差,而是面對質量問題的態度。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奶粉出了問題之后,企業如何讓本國或別國的消費者仍然信任它們的奶粉,最關鍵的是面對問題奶粉的態度。而飛鶴奶粉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國產奶粉企業為什么沒有走出三鹿奶粉事件的低谷,不僅是因為又出現了質量問題,而是仍然在像當時的三鹿一樣對待自己的質量問題。一些國產奶粉至今仍然沒有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質量問題,不是主動公開問題,宣布召回,向消費者道歉、補償,而是消極應對,能捂則捂。
如果相關企業仍舊不能“長記性”,昨天三鹿殞命、今天飛鶴折翅,明天還可能又有企業陷入問題漩渦,喪失消費者的信任
(馬九器 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