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參加夏令營,父母“遙控” 試試放手好不好?
漫畫/余寧山
為了讓平日里嬌生慣養(yǎng)的“小皇帝”“小公主”們增強自理能力、獨立能力,很多家長幫孩子報名參加了夏令營。連日來,記者走訪長沙多個夏令營發(fā)現(xiàn),孩子們進了夏令營挺適應的,倒是家長們放心不下:孩子能不能融入集體生活?會不會餓著?在戶外會被曬黑嗎?夏令營主辦方和家長建立的QQ或微信“家長群”及聯(lián)系電話的提醒鈴聲不絕于耳,個別家長甚至要求孩子每天必須打電話匯報一天的點點滴滴。對于一些家長來說,不是孩子離不開家長,是家長離不開孩子。專家表示,這反映了家長離開孩子的焦慮情緒,破壞了孩子的獨立成長空間。家長們,既然選擇了放手,那就讓孩子自由成長吧。
家長
不信任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
7月11日,參加廣州長隆軍事夏令營的孩子們從長沙前往廣州番禺。為了讓孩子擺脫對家人的依賴,入營的紀律明文規(guī)定,不能帶手機等通訊設備,但還是有家長偷偷在孩子的書包里塞了手機。
12歲的鐘穎(化名)在背包里面帶了一個iPad,到達目的地時,他的媽媽致電帶隊老師謝小寒,要求老師沒收鐘穎的iPad,因為她覺得孩子自我約束能力不強。謝老師隨即找到鐘穎,收了他的iPad。鐘穎一氣之下,跑到操場曬太陽,怎么勸也不進房間。謝老師說:“我勸了他兩個小時,他說自己生氣是因為媽媽不信任他可以管好自己。直到他媽媽打電話道歉后,他才進房間。”隨行教練陳龍說:“每年夏令營都會碰到類似情況。對于一些家長來說,不是孩子離不開家長,是家長離不開孩子。”
段冉是長沙李陽瘋狂英語夏令營的一名帶隊老師,負責學生7月11日到7月19日在夏令營的生活起居。他在微信里建立了夏令營“家長群”,群里會每天不定時發(fā)送學生的照片等信息,向家長反饋學生一天的生活、學習情況。學生大多是8歲到11歲。“有一次上課,我在后面拍了幾張上課的照片,但有幾個孩子沒有拍進去,立即就有家長發(fā)微信,說為什么沒有看到他孩子?是不是我故意不拍,要求我再到教室去拍一張孩子的特寫。”
在夏令營,一個同學忘記帶長褲和涼鞋,家長馬上寄來。有家長從電話里面聽到孩子喉嚨有點嘶啞,下午就請假給孩子送感冒藥,結果有幾個幾天沒看到媽媽的學生就哭著要找媽媽。老師反復跟家長說訓練的地點在樹蔭下,并且會配備防曬霜,但家長還是反復叮囑孩子不要曬黑了。
孩子
“家長擔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老師或領隊還有其他工作,沒法與家長時時保持溝通。”謝小寒說,家長要學會放手,這不僅是對老師的信任,也對自己孩子的信任。
離開家庭,我們也可以讓父母放心
劉沛坤11歲了,今年7月份參加了長沙某英語培訓機構的夏令營,這是他第四次參加夏令營。他說:“七八歲參加夏令營時,爸媽要求我每天要匯報當天的情況。現(xiàn)在經過鍛煉,離開家去夏令營,爸媽對我也很放心。這次我們這個夏令營為期9天,我都沒給父母打電話,但我的同伴就沒有我這么幸運。”他說,在夏令營里,有同學被父母要求每天必須打一個電話,如果沒打電話,父母就會不斷地打帶隊老師電話,直到聽到孩子聲音為止。而父母每天詢問的事情基本都是:在學校吃的怎樣?睡的怎樣?有沒有被人欺負?曬不曬?
雖然禁止孩子帶手機入營,但主辦方每天會留一段時間給想打電話回家的孩子。不過,在寢室就沒有信號了。帶隊的段老師說:“有個學生晚上沒有給家長打電話,后來家長連續(xù)打了七個電話給我,問為什么他兒子不打電話,為什么我不接電話。”
類似的情景,在其他夏令營也屢見不鮮。謝小寒介紹,孩子們到達廣州番禺軍訓營地后,會分房間、開營、分班、隊列訓練、學習槍支操作,實彈打靶、學習野外生存技能、軍體拳、防身小技巧、一招制敵術等,住宿是三人一間。她說:“到達營地第二天晚上,一個姓賀的家長打電話給我,說賀同學自帶的手機被同寢室的男生搶走了,那個男生用手機打了電話給女生,懷疑那個男生早熟,要求我給他兒子換寢室,并說如果處理不好,他要坐飛機接孩子回長沙。后來調查發(fā)現(xiàn),手機是他兒子自愿借給別人的。”
經驗分享
放開手,孩子的成長會超出家長預期
“當你要求孩子每天給你打電話匯報當天情況的時候,你是在告訴孩子,父母不相信你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情。”長沙奧德曼夏令營的廖老師建議,家長的行為舉動對孩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的為人處世。既然家長選擇送孩子參加夏令營,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去自己去體驗生活。
家住開福區(qū)四方坪的簡姿亞經常送孩子參加夏令營。她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孩子今年11歲,連續(xù)幾年參加夏令營,我沒有打電話給他。如果他覺得需要,他會主動打給我。就像個小大人,不需要家長怎么操心”。
專家建議
對此,寧鄉(xiāng)的朱女士深有同感。她送女兒參加了一次夏令營。入營時,她在孩子書包里偷偷放了一部手機,要孩子有什么事給媽媽打電話。第二天中午,女兒在衛(wèi)生間哭著給她打電話。“寢室有一只蜘蛛爬在她床上,要媽媽接她回家。”而夏令營結束后,女兒回家會自己洗衣服,還主動幫她拖地。“我覺得放開手,孩子成長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父母不能管孩子一世,家長怎樣才能幫助孩子真正的獨立?
知名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說:“學校的模式把生活變得單調,假期的意義在于彌補校園生活的不足。青少年普遍有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而在這個年齡段,又最不希望別人來管自己,這就需要慢慢磨合。而他們學會生存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同伴的生活,從中借鑒。”
心理咨詢師崔志剛認為:“家長的成長,是促進孩子成長的關鍵,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為此,他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注重言傳身教的力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言談舉止。孩子最大的特點是模仿,他們會照著父母的樣子來塑造自己。父母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其次,父母要學會與孩子一起成長。時代日新月異,兩代人應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孩子在不斷成長時,父母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同時要尊重孩子的成長特點,轉變教育方式。再次,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不要妄自評論自己的孩子,給孩子貼標簽。要采用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與孩子交流,這樣更容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最后,父母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以愛的名義做出傷害孩子內心的事情。要強調家庭成員間的民主、平等,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特點,讓孩子平衡地發(fā)展。(長沙晚報實習生 謝華鋒 記者 朱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