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英教學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關系好 結下友誼
前往英國進行中國式教學的5名中國老師與學生合影,右二為“中國實驗班”班主任鄒海連
昨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部教學紀錄片刷爆了微博、微信朋友圈。
這部于英國當地時間4日晚開始播出的紀錄片(共兩集),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體驗中國教學》,邀請了5名中國中學老師,到英國漢普郡頂級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對50位年齡在13至14歲的英國學生志愿者,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并全程跟拍,研究中式教學在英國是否可行。
看過紀錄片后,許多網友的印象是,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被中國老師訓哭。中國老師表示,這些英國學生缺乏進取心,懶散無紀律,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英國的高福利制度。
事實真是如此嗎?
福利太好英國學生很懶散?
也有非常能吃苦的學生
“他們將來即使不工作也能拿到錢,他們根本不擔心生活,”在紀錄片中,5名中方老師之一的魏照(音)老師說,“但在中國,每個學生都知道,只有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將來才能賺錢養家。”魏老師還表示:“如果英國政府削減福利,很快他們就會看到情況大不同。”
5名中方老師之一的杭州外國語學校數學老師鄒老師觀察發現,不少英國學生其實也很努力,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也有特別能吃苦的,有個學生每天騎自行車40分鐘上學。
鄒老師組織過一次中國式班干部競選,并安排英國學生做值日,負責升旗、餐廳清潔、打掃教室、主持晨會、課間操領操等,“學生在這段時間里,能很好地完成值日工作,有部分學生還主動幫忙打掃教室,并很享受。當然也有學生需要提醒,這都是正常的。”
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托格也不認為高福利制度會導致學生缺乏進取心。
教學太難英國學生受不了?
不適應學習時間和教學方法
頭一回給英國孩子上數學課,鄒老師感覺很適應,因為本來就是按照中國模式來上,而且英國的課程難度還要低不少,教學難度不高。
班里也確實有孩子數學基礎偏弱。鄒老師認為,這是因為臨時組班,50個孩子的學業水平參差不齊,放在國內中學也會有類似情況。“中國實驗班”的學習,沒大家想像的那么糟,班里也有好些學霸,不光會按時做完家庭作業,還會自己買練習來做。
鄒老師還認為,中國式教學的學習時間偏長,英國學生不適應。原來英國中學早上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左右就放學了,但實驗班卻要從早上七點半,上到晚上七點,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那么長時間。
中國實驗班的15歲學生羅西·鄧斯基抱怨,自己被像機器人一樣對待,課堂環境讓人感到封閉且充滿壓力,學到的就是迅速地記筆記和聽老師講。
性格散漫課堂紀律太差?
這確實是最讓老師頭疼的事
唯一讓鄒老師他們頭痛的是,每節課都要花不少時間在維持課堂紀律上。紀錄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名中國老師面對一群思想開小差的英國學生大聲喊道,“聽我講”;“開動一下你的腦筋”;“不要說話,不要提問”。
來自南京的李愛云(音)老師說:“每次我給學生留家庭作業時,我期望他們能認真地聽我講,可現實卻是他們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吃東西,還有人甚至在化妝。”
“有時候,我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我就瘋了,”李老師說,“全班學生大概只有一半人在聽我講話,剩下一半人不知道在干什么。”
來自西安的自然科學老師楊君(音)也有同感,她說,有一次一個女孩在課堂上突然大哭著跑出教室,原因竟然是這個女孩得知她的偶像、英國歌手澤恩·馬利克宣布退出樂隊。
紀錄片中,兩名英國學生無法承受中國式體育課的“高強度競爭性”,居然哭了起來。
而鄒老師分析,這和英國實行小班化教學有關,變成“中國實驗班”這樣50人的大班后,課堂上多幾個人講話,教室里就會炸開鍋。
英國學生討厭中式教學?
一個月后更多學生開始喜歡
各大網站轉載紀錄片時,用了許多驚悚的標題,比如《中國教師赴英訓哭學生》,又比如《英國引進5位中國老師,然后他們被英國學生逼瘋了》……
事實是,在4周的相處后,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的關系變得好起來。校長斯托格說,一些學生甚至開始表達對中國式教育的偏愛。他們喜歡從黑板上抄板書,認為這能幫助記憶。不少學生也喜歡中國課堂的講課方式。
羅西也說,她認為這些中國老師工作非常認真,很有熱情,而且很酷。其實英國老師也有教學熱情,只是表現方式不同。
鄒老師和其他4位老師也都很喜歡那50個英國孩子,臨走時還收到許多祝福卡片,師生告別的場面相當溫馨感人。一位學生寫道:“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很多朋友,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最有意思的是,有位英國媽媽還發信息告訴鄒老師,她覺得自己的孩子很適合中國教學,希望鄒老師能繼續教下去。
據《新聞晨報》、《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