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縱容”女兒不完成作業獲點贊 是耶非耶?
張女士的女兒在長春一所重點小學上學,開學就六年級了。返校日當天,她不到8點就把女兒送到了學校。“等我姑娘的那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十分忐忑。”為什么?因為女兒的作業沒有完成,而這一舉動還是在她的“縱容”之下。隨后,張女士把“縱容”女兒沒完成作業的事在長春市小學生家長群中說了,讓她沒想到的是,家長紛紛表示支持。(8月22日《新文化報》)
作為家長的你,會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讀者王軍榮:暑假作業就應該允許“沒完成”
孩子的暑假作業沒有完成,且是家長有意“縱容”的,這么做,竟然獲得其他家長的點贊,這實在出乎我們的意料。
據了解,家長之所以“縱容”孩子沒完成作業,是因為假期上奧數課外班占用時間太多,還要帶著女兒出去玩。還有一個原因是,作業量大。僅僅語文作業就有:10篇讀后感、10篇閱讀、練字帖、背20首古詩、做3張大卷子、讀5本書。最主要的是,這5本書中的《平凡的世界》和《基督山伯爵》,孩子一點兒都不想看,尤其是《平凡的世界》。為此,張女士也想了很多辦法,她給女兒朗讀,女兒說聽不進去;給女兒找來書評,女兒說對這個“朝代”的事情不感興趣;找來電視劇讓女兒看,女兒說太老土了。最終張女士選擇放棄,在讀書卡后面寫上了“未完成”三個字。
家長們之所以點贊張女士的“縱容”,并非是無原則也非無厘頭,而是覺得張女士尊重了孩子。的確,讀名著對于孩子來說是有益處的,但前提是孩子要喜歡,硬逼著孩子讀名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平凡的世界》確實不同凡響,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逼著孩子去讀,完成不喜歡的作業,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其結果必然適得其反。
老師布置適當的暑假作業是必要的,但在量上卻不能太多,最重要的是不能搞“一刀切”,要體現出個性化,讓孩子有所選擇,像規定讀5本書,至于讀哪5本書,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選。
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教師也應該對此表示寬容,只要家長在監督上盡責了,只要學生的確是努力過,那么這樣的暑假作業就應該允許“沒完成”。這何嘗不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
讀者左崇年:家長“縱容”孩子沒完成作業 且慢叫好
張女士采取各種辦法和措施,鼓勵孩子完成作業,但是辦法用盡也不奏效,最終在讀書卡后面寫上了“未完成”三個字。應該說,張女士這種實話實說,“沒法強迫”,“寧肯挨批評也絕不糊弄”的實事求是精神是值得點贊的,她的“縱容”也是一種無奈。
但是,我們看到,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不完成作業不值得提倡。不過話說回來,沒有完成作業也是情有可原的。老師布置作業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可以考慮學生喜歡的有價值的書籍,可以自選,而“一刀切”、強迫閱讀,實際上就失去了意義。
孩子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一方面因為老師布置的作業數量過大,又沒有因人而異,所以好心辦了壞事;另一方面與家長也有關系,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讓孩子假期上奧數課外班,孩子成了學習的機器人,又要帶孩子出去游玩,孩子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作業?
家長“縱容”孩子沒完成作業,應該值得家長、學校、老師反思,值得社會的反思。學校應該本著假期能讓學生過個快樂暑假的目的,在布置作業上科學合理,為暑假作業減負,不能把應試教育的思維帶到假期。作為家長,不應該太過于看重“起跑線”,應自我減壓,不能把假期安排得滿滿的,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而壓得透不過氣來。作為社會,不應該把暑假當做第三學期,而是要作為一次對孩子實現素質教育的好機會,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步了解社會,開闊視野,既不能玩得心野,也不能成為“作業的工具”。只要合理利用假期,類似家長“縱容”孩子沒完成作業的現象就能大大減少直至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