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功能受到家長歡迎 兒童能否使用電話手表
開學在即,如何給孩子選一份喜歡又實用的開學禮物,最近成了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今年,一款創(chuàng)新的兒童智能穿戴設備——電話手表,以其強大的定位、通話、群聊等功能,受到家長和兒童歡迎。
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充斥的時代,電話手表緣何會大受歡迎?電話手表的較強輻射有多大,對兒童健康有危害嗎?電話手表是否會侵犯使用兒童的隱私?帶著這些公眾關心的疑問,記者日前采訪了相關專家。
今年電話手表銷售火爆
“不管你在哪里,一個電話,馬上能找到你!”最近,隨著廣東小天才電話手表的主題曲廣告在央視和湖南衛(wèi)視等媒體熱播,兒童電話手表逐漸進入家長和兒童的視野。
“家長對孩子安全的關心,是電話手表今年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電話手表除了定位功能,上課還可以設置禁止使用,既不會讓孩子分心,又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的位置,實時溝通,是很多父母迫切需要的。”來自廣西的蘇女士說。
記者了解到,現(xiàn)在市面上的電話手表大同小異,功能主要有兩個:定位和通話。以廣東的小天才電話手表為例,除了能和手機一樣接打電話,做到全方位親子溝通,SOS一鍵呼叫、手一搖就可以接聽、自動接聽,擊掌成為好友等功能也一應俱全。另外,還有滑動觸控操作,上學、放學提醒等。
父母對孩子安全的擔憂,一直都存在。兒童電話手表的誕生,為孩子多了一份強有力的保障?,F(xiàn)在低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廣泛使用。電話手表正是瞄準了這一需求,現(xiàn)在360、騰訊等大公司都涉足了這一領域,銷量可觀。
電話手表火在科技創(chuàng)新
電話手表為何會在今年暑假如此火爆呢?記者走訪了解到,其實電話手表的火,正是火在行業(yè)的科技創(chuàng)新。
“電話手表就相當于一臺簡化的智能手機,電話手表的創(chuàng)新,主要在于將通信和定位的模塊大大縮小到方寸之間。怎樣把跟手機一樣多的GPS、GSM、WIFI及藍牙4種天線,置入只有手機幾分之一大小的手表表盤,還要保證與手機一樣的通話質量呢?這是擺在行業(yè)面前最大的技術難題!”廣東小天才電話手表產(chǎn)品策劃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小天才電話手表為例,我們公司100多位研發(fā)人員歷經(jīng)半年多時間,投入逾億元研究經(jīng)費攻關,最后找到芬蘭的頂尖團隊,才解決電話手表的電線內置問題,產(chǎn)品最終申請114項專利。”
當然,對創(chuàng)新成果的實證和檢驗同樣重要。“對于這種突破性的天線內置方案,我們進行了極為嚴謹?shù)臏y試。我們把電話手表拿到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在內的全國31個省、區(qū)、市進行通話信號測試,確保信號與手機相當才真正投放市場。”
電話手表的輻射有害嗎
新發(fā)明、新事物的出現(xiàn),一開始總會受到人們的質疑,電話手表也不例外。不少家長擔心,電話手表的輻射,會危害兒童的健康。這種說法到底有無科學依據(jù)呢?
據(jù)了解,電話手表其基本原理是用一部搭載GPS模塊、內置SIM卡的智能手表通過GSM信號來實現(xiàn)定位功能,再通過藍牙與家長手機或者手機上的APP客戶端聯(lián)系,家長可以即時監(jiān)控孩子的位置。孩子點擊手表上的按鈕,可以與家長通話。即使在弱信號條件下,電話手表的輻射較強時,也還是遠未達到對人體有害的量。
“不只是手機,任何家用電器只要通電就會產(chǎn)生電磁輻射,但公眾沒必要恐慌,并非所有的電磁輻射都會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鄔雄告訴記者,“比如陽光也是一種電磁輻射。”
鄔雄介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自1996年開始,組織60多個國家及多個國際組織開展全球性的“國際電磁場計劃”,歷時10年,對生活中的電磁輻射進行了全面的健康風險評估,最終WHO專家工作組的結論是:公眾通常遇到的電磁輻射,不存在實際健康問題。也就是說,輻射吸收率在國家安全標準范圍之內,就不會有問題。
“電話手表的輻射主要來自天線,根據(jù)工信部下屬權威機構檢測報告顯示,輻射量為1.14瓦特/千克,遠小于國家標準2瓦特/千克。”小天才電話手表產(chǎn)品策劃負責人說,“電話手表通話時離頭部還有10~15厘米的距離,輻射比手機還小,是安全的。”
電話手表會否侵犯孩子隱私
電話手表還有一大爭議,那就是家長給孩子戴上手表,就能夠知道他所處的位置,還可以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聽到孩子及其周圍人講話的聲音。
“目前,市場上確實有部分電話手表可以實現(xiàn)遠程無聲監(jiān)聽。”鄭發(fā)介紹,“只要手機用App軟件掃描手表上顯示的二維碼,在通過驗證后,家長在手機上點一個鍵,就可以實現(xiàn)遠程監(jiān)聽。監(jiān)聽時手表沒有任何提示,這樣家長可以隨時監(jiān)控孩子。但是這個功能我們的小天才沒有采用,更多的還是考慮孩子也有隱私權。”
心理專家李獻云教授表示,雖然有些家長是擔心孩子安全,想隨時知道孩子的情況,但有些孩子確實會很反感家長這么做,就像孩子們不希望家長偷看他們的日記。“任何時候,技術都不能取代家長對孩子的親情溝通。”李獻云教授說。(本報記者 袁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