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多姿的中式面點
面點是面食,更是點心;它比面食更精細,花樣也更繁復多變。根據(jù)史料記載,戰(zhàn)國早期就已經(jīng)有了近20 多種,比如糜(米粉與肉醬煮糊)、(像糕的餅)、餌(蒸糕或蒸餅)……可見古人也不甘只為果腹進食。
面點是面食,更是點心;它比面食更精細,花樣也更繁復多變。根據(jù)史料記載,戰(zhàn)國早期就已經(jīng)有了近20 多種,比如糜(米粉與肉醬煮糊)、(像糕的餅)、餌(蒸糕或蒸餅)……可見古人也不甘只為果腹進食。隨著手藝的精進,吃面點也愈加講究,遂有了如立春“啖春餅”、夏至“食粽”、伏日“作湯餅”、重陽“食蓮餌”等等的記載。今天我們把面點定義為以米、面、豆類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餡料、輔料和調(diào)味,加工成特殊的形狀后,再用煮、炸、烘、烤、蒸等烹飪手法制熟的食物。
【酥類】 魚酥、核桃酥
酥類使用較多的油脂和糖,調(diào)制成塑性面團,經(jīng)成形、烘烤而制成,口感酥松。大致可分為層酥和混酥兩種,前者能起酥層,適合做出各種造型,如荷花酥、菊花酥;后者則不分層,常以食材命名,如桃酥、混酥蛋撻等。因制作工藝復雜,是非常考驗廚師功力的一種面點。
【糕類】 紫米糕
糕類多用米、面粉、雞蛋等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做法流派眾多,口味也不拘一格。在過年、壽誕、進宅、婚嫁等重大傳統(tǒng)場合,人們都喜歡制作一些發(fā)糕,取其“發(fā)”和“高”字的吉祥寓意,是一種特別喜慶的傳統(tǒng)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