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受訪者最不放心保健品 最放心水果、糧食和堅果
漫畫:司海英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1888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2.4%的受訪者明確表示,這兩年在吃上面更有安全感。水果、糧食和堅果成為受訪者最放心的食品。
在北京某小區物業工作的孫女士,女兒剛滿周歲,一直吃某國產大品牌的奶粉。跟身邊朋友高價購買的國外品牌奶粉相比,她感覺國產奶粉的品質并沒什么差別。“女兒吃得挺好的,長得快,也很少生病”。孫女士說,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大眾對奶粉的安全感大幅度降低,導致很多人不愿意信任國產奶粉。其實隨著國家的重視,監管的加強,這幾年國產奶粉的品質有了明顯提升,“大家對國產奶粉的固有觀念也應該更新了”。
前幾年,乳制品、食用油、保健品、糧食等很多種類的食品,都曝出食品安全事件。如今哪類食品的安全保障舉措最有成效,品質提升最為明顯?
在本次調查列出的諸多種類食品中,受訪者最放心的五類食品分別是:水果(38.2%)、糧食(32.4%)、炒貨及堅果(26.3%)、乳制品(25.4%)、食用油(22.7%)。選擇率均超過兩成。
本次調查也同時詢問了受訪者最不放心的食品。發現最不放心的五類食品是:保健品(45.4%)、食用油(42.5%)、乳制品(41.8%)、肉制品(40.6%)和快餐(39.2%)。
值得注意的是,乳制品和食用油同時成為受訪者最放心和最不放心的選項,反映了公眾對這兩類食品的敏感度和矛盾心理。
“近些年的‘重頭戲’在乳制品的監管,并制定了專門的行政法規——《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采取了較為嚴格的監管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貴松說。
而在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旭看來,隨著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保健食品監管應該會成為最大的亮點:新法將其作為三類重點規范的特殊食品,進行了嚴格監管。例如對保健食品和一般食品進行了嚴格區分,強調保健食品在標簽和說明書上,都必須宣告“本保健食品不得替代藥物治療”,保健品企業管理將備案與審批相結合,確保原料、技術創新的同時,也確保質量安全。
調查顯示,36.0%的受訪者確認,近來政府的相關舉措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產生了足夠的震懾力。33.7%的受訪者認為沒有,30.3%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王旭表示,隨著新法的實施,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威懾力會逐步加強,但要形成普遍的震懾,還需要進一步嚴格公正執法,防止選擇性執法或不作為。不但要對一些社會關注的大案要案嚴格執法,還要做好風險預防工作,這樣才能扭轉僅依靠嚴刑峻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的傳統思路。
“食品安全始終是公眾最關心的領域和話題之一,但主觀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取決于長時段內的治理效果,取決于日常監管水平的提升,更取決于有無惡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王旭說,當然,公眾也需要建立現代理性的安全觀,安全并不意味著零風險,也不意味著單一風險。很多時候,公眾擔心的食品安全風險,從科學角度而言并不是最大的,而不重視的一些方面卻可能潛藏著更大風險。因此通過媒體的合理引導,在全社會塑造一個健康、理性、科學的食品安全文化和心態,也非常重要。
近年來公眾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安全感和信任度有沒有提升?22.4%的受訪者明確表示,這兩年在吃上面更有安全感了。36.4%的受訪者表示沒什么變化,32.6%的受訪者表示更沒有安全感。
王貴松表示,要徹底消除公眾對食品行業的不信任感,需要一個過程。過渡期的長短取決于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
王旭建議,首先,政府要率先垂范,真正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的能力,尤其是避免發生挑戰公眾安全底線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二是媒體要合理引導。媒體要妥善、理性地發揮作用,客觀反映國家法律和政府工作的進步,真實記錄食品安全事故的成因、解決,同時更加積極地進行食品安全科普引導工作。三是要進行食品安全文化的社會塑造。公眾需要了解和學習食品安全知識,包括法律知識的完善,食品科學和食品產業相關常識的學習,以及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和積極的健康意識,這都是社會增進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因素。四是企業要嚴格自律,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自我規制、全程追隨與風險點控制的現代食品企業制度并嚴格執行,這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