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大學生回鄉(xiāng)當農場主 兩年營業(yè)額達上千萬
金融和農場,這是聽上去完全不相關的兩個詞。但是在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有一個金融專業(yè)的女生因為回家鄉(xiāng)經營家庭農場,一度成為紅透校園的傳奇。
學金融的姑娘干農業(yè)
一樣能夠學以致用
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臉朝黃土背朝天,做個農場主。這樣的故事不是第一個,但聽上去依然多少有些瘋狂。
對于90后富陽女生何葉丹來說,作出這樣的選擇始于“初心”。“我在富陽的農村長大,從16歲開始,一到暑假就會每天凌晨4點起床上山幫父母干農活。”何葉丹說,因為家里經營農場,她較早就開始了解農產品的生產和制作。
其實在大學階段,她就和別的同學很不一樣:除 了考本專業(yè)相關的會計上崗證、證券從業(yè)資格證外,她還拿到了農民技師,高級農村管理經紀人資質。此外,“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班”“杭州市現代農業(yè)經營 體制創(chuàng)新與家庭農場建設培訓班”“農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指導培訓班”這些聽上去似乎跟大學生很難產生關聯的培訓班里也有何葉丹的身影。
但是剛決定投身農業(yè)時,何葉丹面對的,不是鼓 勵,更多的是質疑。“搞農業(yè)的基本都是五大三粗的中年男人,而且我大學學的也是完全不相干的金融。”何葉丹說,大家都覺得她堅持不了多久,抱著看笑話的心 態(tài)看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在瞎搞。因為否定的聲音縈繞身邊,一開始時,她自己也很動搖。
真正上手后,何葉丹發(fā)現,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yè) 其實對于農場發(fā)展非常有用。舉個例子,一般當地的農場主文化程度不高,對于財務報表方面都不怎么重視,差不多每季度或者半年才做一次。“但我在經營時特別 注重資金融資金和財務管理問題。每個月,我都會做財務報表,這樣可以很好地把握資金控制。”何葉丹告訴記者,財務預算報表在一個公司的運營中很重要。除了 天災不能預測,基本上可以預測到下一階段的銷量,管理費用。
也因為何葉丹學以致用,她的農場資金鏈通暢,至今沒有遇上資金短缺等問題。
一產變多產
探索稻蛙共養(yǎng)模式
算起來,大三下半學期時,何葉丹就已經開始探索新農業(yè)了。這一年,她回到老家富陽,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200多畝地,開辦起喜樂家庭農場。
一開始,她承包的是竹山。但是出師不算太順利,前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干旱讓鞭筍絕產,冬筍也損失嚴重,直接導致那一年這兩批筍幾乎沒有盈利。不過這次教訓也讓她明白了做事要未雨綢繆和控制風險。此后,何葉丹不光趕緊造好蓄水池等設備,也嘗試轉變經營思路。
現在為她津津樂道的一產變多產,稻蛙共養(yǎng)模 式,就是在干旱事件后慢慢摸索成型的。“因為我承包的竹山剛好把山下的稻田圍住了,而因為種稻子賺不到錢,農民們干脆就把這些稻田都流轉給了我。“何葉丹 琢磨,如果自己我也跟他們一樣單種稻子肯定也沒收益。所以,改變種植模式成為首要之舉。“學習農業(yè)知識時,我了解到有人在開展稻鱉共養(yǎng)、稻魚共養(yǎng),經濟效 益蠻好,我也很想試試。”何葉丹說,選擇稻蛙共養(yǎng)是因為自己的稻田里本身就有蛙,不會破壞現有環(huán)境生態(tài)鏈。
2014年上半年,何葉丹的130畝稻蛙共生 項目啟動了。“其實蛙苗挺貴的,當時也算是豁出去了。”但何葉丹沒想到的是,因為自己沒經驗,而且也不了解蛙的習性,每天都只能看蛙一只只死掉。而她身邊 的嘲笑聲也更是四起。“當時壓力真的挺大的,只能自己沒日沒夜地上網查資料,不懂就去問專家,一點點地摸索。”
好在,這些困難都已經成了過去。何葉丹因為努力和付出,在當地的農場主圈子里小有名氣,從而有了更多的投資和慕名來合作的企業(yè),她自己也成為了公司的活商標。
2014年底,何葉丹為自己的家庭農場注冊了公司,引進了現代化先進設備。兩年里,何葉丹的農場從初成立時的傳統的粗放型農業(yè)已經完成了向自動化的現代型農業(yè)的轉變。如今公司也成為了年營業(yè)額達到上千萬元的明星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