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家長讓孩子很受傷 專家建議多陪陪孩子
爸爸,你能陪我一會兒嗎?
“我叫爸爸進來跟我一起看書、玩、畫畫,可我叫完后,爸爸沒聽見,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終于把爸爸叫進來了,爸爸進來的時候還拿著手機。”近日,重慶三年級小學生寫的一篇題為《爸爸看手機》的作文擊中不少人的“淚點”。“低頭族”盛行,繼“忙”之后,手機成了親子交流的又一障礙。對此,專家表示,“低頭族”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建議大家珍愛親情,不妨采取“家庭協(xié)議”的形式約束玩手機的時間。
心酸 手機“搶”走爸爸媽媽,孩子很傷心
“我爸特別愛玩手機,在家的時候,他基本上都在低頭看手機。”10歲的詩詩是鄭州市一名四年級小學生,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每次媽媽喊爸爸干家務,爸爸總說“等一會兒”,然后繼續(xù)玩手機。詩詩說,她非常希望爸爸能陪她玩一會兒,但爸爸太過“專注”于手機,常對她視而不見,讓她很傷心。
同樣讀四年級的揚揚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爸爸愛玩游戲,有時我讓他檢查作業(yè),他會有點不耐煩,檢查的時候,經(jīng)常一邊看作業(yè),一邊玩手機。”
對于孩子的感受,許多父母已經(jīng)意識到。11月18日中午,記者來到農(nóng)科路小學,門口站著許多正在等著接孩子的父母,其中不少人正低著頭滑動手機屏幕。
何先生的兒子今年8歲,他說,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孤單,如果父母不能多陪伴,孩子會更加孤單。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何先生坦言,自己也是個“低頭族”,有時會因為玩手機忽略孩子。“有一次,孩子評價我,回家就三件事,吃飯、睡覺、玩手機。”何先生說,對此,孩子很不滿意,自己的父母很少像其他父母一樣陪他共同做一件事。隨后,記者又采訪了4名家長(微博),他們均表示,手機確實影響到他們與孩子的交流。雖然意識到問題,但家長們表示,戒掉“手機癮”非常困難。
后果 孩子容易產(chǎn)生社交障礙,不利于專注力、自制力的形成
“其實,‘低頭族’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蔡勁林說,首先,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容易產(chǎn)生沮喪情緒,長大后,也容易產(chǎn)生社交障礙。主要表現(xiàn)出兩個極端,一個是極度渴望被重視,在人際關系中控制欲很強。另一個是為了維持與他人的關系、獲得肯定,形成討好型人格。而且,孩子長大后的行為和其原生家庭有很大關系,從小形成的人際關系模式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戀愛和婚姻,甚至會把這樣的痕跡帶給下一代。
其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父母在玩手機方面的“無節(jié)制”行為,會給孩子產(chǎn)生示范作用,從而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自制力。蔡勁林說,這幾年,很多青少年來做心理咨詢,不少是傾訴他們與父母的溝通障礙,其中多數(shù)都有逆反、沮喪等表現(xiàn),細細追問,都有過被父母忽略的經(jīng)歷。“不是說所有問題都是玩手機造成的,但父母必須明白,對孩子來說,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建議 制定家庭協(xié)議,“違約”就要被罰
對于父母欲罷不能的“手機癮”,蔡勁林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現(xiàn)代通訊的發(fā)展是形成“低頭族”現(xiàn)象的客觀原因,但個人的主觀原因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需要通過虛擬世界得到認可;二是過于在意外部世界的認可;三是和職業(yè)類型有關,如不時刻關注手機,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不安全感。無論是哪一種,最本質的原因在于對于外界過于依賴,這也是不夠自信的表現(xiàn)。
蔡勁林介紹說,其實可以采用“家庭協(xié)議”的形式約束對手機的依賴,比如,父母承諾每天晚上7點到9點之間不玩手機,而是陪孩子做作業(yè)、玩、聊天等,并將這樣的承諾寫下來,父母雙方都要在協(xié)議上簽字,而且要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
蔡勁林提醒“低頭族”家長,要在觀念上認識到,親情是非常珍貴的,認識到家人和陪伴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