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12月14訊 在2016年的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經濟精英圍繞著國企改革展開了討論,這些專業人士分享了國企改革的獨家研究和看法,對未來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期待。
事實上,有關于國企改革的討論貫穿于過去的一整年,李克強總理就在四天前,還專門國企改革對外界發表了觀點,“國企改革,千萬不能再回壟斷的老路上。”對企業的未來發展的也提出了要求,“企業工作要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企業要拿“數字”說話、企業要緊緊跟上市場需求、要對產能過剩企業“總量控制”。”
而在今天的討論中,多數學者都特別提到了一個觀點,讓行政權力退出企業經營,要讓企業確立真正的市場主體地位。
國企改革勢在必行
國企改革的話題為何時不時地被中央高層提出來,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么?
對于這個問題,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給出了一線的材料。根據他的調查感受,目前東三省的國有大型企業的虧損面應該接近上一輪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虧損情況。有的企業已經停產半停產,有的企業已經開始拖欠職工工資,其他的拖欠就不用說了。連過去很少出現的鐵路貨運運力現在都需求不足,現在有些財報盈利的企業實際上是虧損。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則結合近一段時間的腐敗行動給出了看法。有媒體、有專家統計,十八大以來,有171名國企高管接受調查或者查處,其中正職高管104人。中央巡視組也指出,國企從巡視中發現的問題,利益輸送謀求個人升遷、買官賣官、謀取利益等等。中央認為,一個根本原因是國企中黨的領導弱化,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檢的監督責任弱化。但是深化國企改革,既要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也要堅定不移按市場取向來推進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作用,要求按市場取向深化改革,這個大家都可以理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如果是國企不改革的話,要實現每年6.5%的年均增長困難不是一點點,困難還是很大的。
經濟學家茅于軾認為,加大國企改革,能夠解決“消費太弱,投資太強”的問題。他認為現在60多萬億,財富生產出來之后分配給誰了呢?分配給創造財富的人,主要是四方面的人:勞改者、資本的所有者、資本的提供者、資源的所有者。但是我們國企所得的財富、創造的財富沒有分配給老百姓。老百姓拿到的分配就用在消費了,政府拿到的分配就用到投資了。
混改是國企改革的突破口
國企改革的工作“剪不斷,理還亂”,改革的工作又如此的迫切,又該從那個方面進行突破呢?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強調,積極發展混合經濟,而且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中全會文件說明也是用的“積極發展”。
季曉南認為混改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矛盾,首先是控股權的問題,處置不當可能會被外界認定為國有資產流失,改革主導者需要承擔一定的改革風險。由于《關于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比較晚,所以23個地方和省市在《指導意見》出臺前先出臺了地方的意見,很重視混合經濟,但是普遍提出到2020年要把混合經濟搞到80%、70%,根據歷史上的經驗,如果這門干很容易出現刮風、搞運動,導致資產流失,導致社會輿論群眾意見又是一大堆。
張文魁認為在央企母公司進行一些混改的試點、示范。他表示:“在2016年一定要拿出十個八個試點示范出來。22號文以及后來國務院發的《發展混合所有制意見》里面都講到了要在電力、電信、民航、軍工、石化等等領域,大概六七個領域,要推出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示范。”他分析稱,2016年、2017年上半年(主要是2016年),能不能在試點示范有所突破,選擇幾家央企,包括電信行業、民航、電力、軍工、石化這些,選那么一些幾家企業,在他們的母公司或者是上市的二級公司來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因為我們先母公司基本上全部都是百分之百國有的。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認為,將供給學派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來看,有一個主要的任務便是國企改革,而核心便是混合所有制問題。”
國企改革將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國企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阻力和矛盾重重。不過改革的預期是非常美好的,會讓更多的人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會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周放生結合了一個民企改革的例子,對國企改革進行了展望。北京四季民福烤鴨店,通過讓代理人、骨干員工和老板同時享受到業績增長的紅利,這樣的制度下去以后,后續幾年的利潤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因此,周放生建議,依據國務院的139號文,讓國有骨干員工持股,探索通過多種方式取得企業股權,符合條件的也可以獲得企業利潤獎勵。此外,應當堅定推進遭遇困境企業的破產和重組,上市公司“中核鈦白”就因破產重整,鳳凰涅盤、欲火重生。
他認為:“無論用什么辦法救企業,無論以什么借口救企業,都是改革倒退,哪一天政府沒有人?可以花錢救困難職工,不可以花錢救困難企業,這是原則。企業要優勝劣汰。”
張文魁認為,國企改革能夠解決資源的錯配問題。他分析稱,現在在一些領域存在著產能過剩,而這有一部是國企帶來的;另外有一些資不抵債,又長期虧損的企業,這些僵尸企業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國企。他去年、今年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國企雖然在GDP里頭只占25%上下,就是1/4,國企的產出占GDP大概1/4,但是它所造成的資源錯配是全方位的,不是說只有這1/4有資源錯配,它造成的資源錯配是全方位的。
他進一步分析稱,這個資源錯配和市場扭曲,它對現在的經濟增長是產生了嚴重的拖累,拖累了現在的經濟增長。如果是現在每年拿出10%的國有企業來進行股權多元化的改革,來改成混合所有制,來實行真正的市場化。如果是以十年期限來進行模擬的話,每年平均可以提高GDP的增速大約是0.5%的百分點。現在要想拉動經濟0.5個百分點的增速真是很不容易的,拉投資、放貸款都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季曉南認為則從經濟歷史談了談市場化的對經濟的作用,他說:“美國經濟學家德隆,經過長期研究以后得出重要結論,人類社會97%的財富是近250年內創造的,包括我們的通訊工具、交通工具都是主要在近代250年創造的,為什么250年創造了97%的財富。在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大國崛起》節目中,他們發現一個共同的是公司的力量,這250年確實是市場經濟形成、發展、成熟的過程,是市場的作用。”(吳治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