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1月4日訊 今日,財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2月財新制造業PMI為48.2,不及預期的48.9,同時也低于前值48.6,結束前兩月回升態勢,并已連續10個月處于榮枯線下方。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表示,這是中國制造業去產能的一個必然現象。從去年有效產能的數字來看,一些傳統行業比如煤炭、鋼鐵、石化,產能過剩幾乎達到30%。而今年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就是去產能,結果肯定將導致制造業的投資或者是整個規模的階段性萎縮,同時會體現為PMI指數的下行。從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來看,這不一定是一個簡單的負效應。結構調整包括供給側改革,就是讓過剩產能出清,然后把這些資源配置到新興的產業,促使新興產業增長,是一個有收有放、有增有減的過程。所以如果制造業下行,而在結構上沒有問題,就不是一個壞現象。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認為,不要過度去解讀數據。12月財新PMI指數表明現在制造業不處于一個擴張的狀態,但是這個情況不是現在的判斷。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常態“三期疊加”時期,“三期疊加”的結構性問題都出現在制造業里。“三高”問題和產能過剩都是第二產業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之前就知道,并一直在努力調整的,雖然仍調整不夠。所以現在的數據表明制造業不處于擴張狀態,實際上在驗證著前期的判斷,印證著過去制造業在“三高”問題和產能過剩上沒有調整到位,印證著結構性的供給側調整沒有到位,供給側的新的產品的供給沒有產生,也因此出現了制造業在擴張線以下的現象。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表示PMI下行是一個常態,表明產業結構在進行長期的調整。談及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12月份制造業PMI高于11月0.1個百分點,為49.7%,他表示這并不意外,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包括了高新產業等的發展狀況,而財新PMI指數則更多反映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