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夯實全國演藝高原 5年共演出117538場
2011年至2015年,共上演117538場各類演出,票房收入74.32億元,觀眾達5511萬人次
北京打出“組合拳” 夯實全國演藝高原
本報記者 李洋
入夜,位于美術館后街77號院內的北京劇目排練中心還燈火通明。地下一層的合成廳里,被觀眾熟知的“邢捕頭”范明正和劇組其他演員做最后一輪磨合。本周五,他主演的首部話劇《大師》就要登臺保利劇院。而這棟讓他和整個劇組棲身已半個月的大樓,開業兩個月來為首都30多個劇組提供了專業排練場所,從這里走出的12個劇目登上了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等著名演出場所。身處北京,范明和首都眾多文化藝術生產者一樣,正獲得越來越便利的藝術創作條件、越來越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越來越精準的支撐服務;而北京的觀眾走進劇場的成本也變得越來越低,文化生活正在不斷豐富。
來自市文化局的一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五年時間里,北京共上演117538場各類演出,票房收入74.32億元,觀眾達5511萬人次,形成了全國的演藝高原。而為這高原供給養分的,是“十二五”期間市文化局在促進藝術生產的工作機制和資助體系方面打出的“組合拳”。五年來,該局共研究制定關于舞臺藝術創作、文藝展演、惠民低價票等扶持政策十余項。
北京市舞臺藝術創作生產獎勵扶持專項資金每年投入2000萬元,5年來共為首都100個劇目提供了資金扶持,北京現代舞團舞劇《花間·十二聲》、龍馬社話劇《蓮花》以及李伯男、邵澤輝、黃盈等新銳戲劇編導的作品都在扶持資金的幫助下,解除了創作后顧之憂,順利進入市場。惠民低價票補貼政策最近3年共為全市2876場演出的457352張百元以下門票提供補貼,這項補貼政策協助劇場讓利于民,讓劇場的大門變得越來越“寬敞”,使劇場的上座率普遍提高。而去年11月開始運行的北京劇目排練中心,解決了困擾藝術生產者多年的排練場地貴、排練難問題,由政府出資購買專業排練場地,再低價出租給藝術創作者,開業兩個月就為30多個劇組解決了大問題。同樣于去年11月開始運行的北京劇院運營服務平臺,由政府出資購買劇場閑置時間段,再以零場租或低場租的方式提供給文藝院團,一舉多贏,推動更多舞臺藝術作品走進劇場。該平臺僅春節前就推出25臺、50場演出,讓首都舞臺更加豐富多彩。
在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下,北京文藝創作生產精品不斷。僅2015年,全市就推出26部圍繞中國夢、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的舞臺原創作品。其中,根據密云抗日英雄母親鄧玉芬真實事跡改編而成的評劇《母親》在多個城市演出了60場,幾乎場場爆滿。五年來,多個藝術門類還涌現出摘得國際國內頂級獎項的劇目。北方昆曲劇院原創昆曲劇目《紅樓夢》獲得國家第十四屆文華大獎,北京兒童藝術劇院的兒童劇《想飛的孩子》獲得國家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雜技團的《協奏·黑白狂想——男女技巧》獲得國際雜技界的最高獎——蒙特卡洛國際馬戲藝術節“金小丑”獎。
更難得的是,一系列“組合拳”還激活了一些演藝板塊。市文化局的跟蹤統計顯示,五年來,北京兒童劇演出場次從2011年的1838場,增長到2015年的4390場,演出票房則從5365.84萬元增長到11073.87萬元,分別增長兩倍多;觀眾人次也從2011年的114.86萬,增長到2015年的140.73萬。越來越多的小觀眾走進劇場,可以說為未來的演藝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市文化局還將設立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計劃五年投入5億元,圍繞藝術創作生產、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藝術人才培養三個方面進行資助,著力打造具有時代精神、北京特色、首都水準的文化品牌項目,讓北京文化藝術的高原能滋養出更多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