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缺錢”:中國的大學為何少有校友捐贈?
緣何鮮有回饋 李法明 畫
2015年12月21日,復旦大學校友、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董事長盧志強通過泛海公益基金會,向復旦大學整體捐贈人民幣7億元,創下了復旦大學校友單筆及累計捐贈金額的紀錄也為自己贏得“中國好校友”美譽。
校友捐贈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工作,是大學彰顯其辦學實力與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1980年至今,我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捐贈總額為人民幣171億元,而美國大學校友捐贈,僅2013年一年就達90億美元。相去甚遠的募款數額,意味著什么?面對“辦學缺錢”,我國大學所做的基本還是向政府要錢,缺乏激活公共資源的自覺與努力。
捐款也有“互聯網+”
在發動校友捐款方面,復旦大學走在了國內高校的前列。在復旦大學官網首頁,記者注意到“捐贈”鏈接,點開后是“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的網頁。其中,校友捐贈是一個專門的網頁鏈接。進入“校友年度捐贈”網頁后可以發現,該網頁與一些電商平臺的購物模式非常相似,注冊、登錄、捐款車、我的捐款、我的積分……
復旦大學的校友捐贈,引入了電子商務的邏輯。捐款校友可以輕松自如地捐款,捐款成功后,還可以查詢所捐項目的進展,管理自己的捐贈記錄等。
“它就像一個商品,你可以選中它、添加進捐贈車,選擇捐贈份數,再提交訂單付款,像在電商平臺買東西一樣簡單,讓校友隨時隨地與母校互動。”復旦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章曉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但即便如此,其在發動校友捐款的廣泛度上仍有局限。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李然(化名)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她并不知道學校推出了類似電商的校友捐款平臺。據透露,她身邊的同學對此知道的也不多。
“有人在朋友圈看到過相關推送,我也看到過捐款事宜的推送,但沒有點開看。”李然說。
由于2015年是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年,加之師生校友齊心合力,積極捐贈母校,捐贈總額一舉突破10億元。僅盧志強一人,捐款額就達7億元。由于今年的爆發式增長,復旦大學一舉超越中國人民大學,位列大學校友捐贈榜第4名。而在去年,復旦大學校友捐款僅為0.83億元,位列捐贈榜第24名。
然而,國內高校對社會募捐并不重視、不透明,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言,“大多數重點大學,只想著爭取國家經費,并不重視社會募捐”。
造富能力不差,卻鮮有校友回饋
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年12月底發布的《2016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顯示,1980年至今,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捐贈總額達171億元,共有30所高校突破1億元。其中,北京大學校友捐贈突破21億元,居全國高校首位,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校友捐款超10億元,分列第2、第3名。
但與美國大學相比,我國大學校友捐贈規模仍然相對較小。數據顯示,2011年耶魯大學校友捐款7億美元,2010年哈佛大學校友捐款6億美元。
艾瑞深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曾指出,大學接受校友捐贈的多少與其教書育人水平、校園文化、辦學理念和校友的商業成就及母校情結等有直接的關系,造富能力強的大學才可能培養出更多創富能力強的校友,畢業生校友回饋母校的能力才越大。
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的造富能力并不差,2014年僅清華、北大兩校培養的億萬富翁就分別達到132位和125位。問題在于,一些富豪在選擇捐款時,并不會把國內高校作為首選。
2010年初,耶魯大學2002屆畢業生張磊向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贈888萬美元,但這一舉動卻遭到相當一部分網友非議。原因在于,張磊本科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網友質疑,為什么不捐給中國的人大,而選擇美國的耶魯。
無獨有偶,2014年9月,香港企業家陳啟宗、陳樂宗兄弟承諾向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捐款3.5億美元,這是哈佛創校以來收到的最大單筆捐贈金額。同一年,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分別向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各捐1500萬美元。雖然陳啟宗、潘石屹并非哈佛或耶魯校友,但選擇美國高校而非中國高校捐贈,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美國高校吸引捐贈的能力。
不容忽視的教育差距和文化差異
在解釋為什么給耶魯捐贈時,張磊說:“耶魯管理學院改變了我的一生,這一點也不夸張。我在這里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僅是金融或企業家精神,還有給予的精神。”
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宋秋蓉研究員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像耶魯之類的一些美國頂尖大學,會注重培養學生的服務和奉獻意識。學校會向學生灌輸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觀念,而不僅僅是讓個人生活得更好。
“美國一些頂尖大學對學生的培養,甚至已經超越為國家服務,而上升到為人類社會做貢獻的境界,強調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宋秋蓉如是說。
張磊還透露,自己創辦的高瓴資本,是以耶魯的捐贈基金作為初期投資運作起來的。“耶魯在公司初期運作期間投資幫了很大的忙。”
相比我國高校在學生畢業之后就對畢業生不管不問,美國高校不但學生在校期間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畢業之后,也會通過校友會組織,持續關注校友的事業發展。
據宋秋蓉介紹,美國大學對于捐贈經費的透明化管理,也是吸引校友乃至社會捐贈的因素之一。美國大學在網上會隨時公布經費的使用情況,讓捐贈者明白捐贈款是如何使用的。相比之下,我國的捐贈經費使用的透明度不像美國那么高。“如果沒有向社會和捐贈者公布捐贈款是怎么使用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捐贈者的積極性。”
“在海外,捐錢就是捐錢。但在內地就復雜很多,牽涉很多麻煩。”陳啟宗也曾透露,這些“麻煩”包括官僚主義、貪腐及分配不公等問題。
教育上的差距之外,文化差異是另一個校友捐贈凸顯出的問題。
美國大學有校友捐贈的傳統,數據顯示哈佛大學校友捐贈率高達近50%,而校友捐贈率最高的普林斯頓大學則高達近70%。富豪、明星、政客,在積累了巨額資產后,都有可能會向母校捐贈。
在宋秋蓉看來,美國教育中校友捐贈、社會捐贈的傳統來自于長久以來的文化積淀。
再則,美國有民間辦教育的傳統,而中國人認為辦教育主要是政府的事。美國人熱心公益,因為他們認為公益事業與自己的利益一致;中國人“私”、“散”的觀念根深蒂固,一般民眾并不熱心公益。這同樣是我國與美國在文化觀念上的不同。
“在校友捐贈方面,美國大學做得很好,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宋秋蓉說道。(記者 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