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成都“寶貝田”擴建百畝 搞農業觀光教育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緊挨沙西線的試驗田將在它地擴建百畝。
在成都犀浦鎮,有一片不起眼的農田,一群戴著眼鏡的“農民”,十年來重復著播種、插秧、防病、治蟲、秋收。
它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試驗田,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親手建起的“寶貝田”。近來,部分試驗田因施工被占,基地已在郫縣三道堰擴建新的試驗田。而這新試驗田也會成為西南首個雜交水稻科普基地,周末帶孩子觀光,去袁隆平的試驗田里插秧,新年開春就能行。
說起袁隆平與他這片“寶貝田”的感情,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彭甦對三年前的那一幕仍是記憶猶新:頂著烈日,袁老不戴草帽也不打傘,走路像跑一般來到田邊,脫鞋就徑直下了田……
寶貝田的身世
上一次來成都袁老頭頂烈日脫了鞋就下田
初建/
為四川定制,袁隆平來蓉揭牌
1月27日寒冬,水稻早已收割完畢,試驗田只剩下一洼枯草,他卻沒停下來,在田壟上穿梭,照看培育的反季節草莓。
“小春時種經濟作物,讓農民增收,也可以致富。”說話的人是彭甦,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和水稻打了10多年交道。
整個基地占地53畝,位于成都繞城高速和沙西線的交匯處,晃眼一看,除開多了兩棟房子,和普通農田沒什么差別。
不過,這片試驗田選址在這里可不簡單,要考慮土壤、光照、溫度、濕度、水源等因素,經過10年精心培育,試驗田才達到了雜交水稻科研的高標準要求。
2006年,袁隆平親自來為成都分中心揭牌。成都分中心,也是袁隆平專門為四川、乃至西南的氣候地理環境“量身”定制的,直接受他領導開展科研。
2006年,袁隆平親臨成都為他的“寶貝田”揭牌。資料圖片
擴建/
100畝新田,要搞農業觀光教育
試驗田和沙西線只隔著一層鐵絲網,因為工程施工,基地會有17畝的試驗田被占用,面積縮水三分之一。考慮到下一步的發展,基地已經初步選定了一塊新址,它位于郫縣三道堰鎮青杠樹村,100畝的新試驗田,是現有的兩倍。
“青杠樹村環境好,溝渠縱橫,很適合做試驗田。”彭甦解釋,整個成都分中心不會搬遷,相當于擴建了一塊新的試驗田。試驗田面積擴大一倍,用處可不止是雜交水稻,新建試驗田將會被打造為集雜交水稻科研、農業觀光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新基地。“袁院士一直希望有更多青少年,來學習、從事雜交水稻和農業科學。”
不同于其他學科,雜交水稻的研究,是在農田里摸出來的。青少年學習,也要從插秧、施肥、除草這些基本功做起。開春后的4月份,周末帶著孩子觀光,去袁隆平的試驗田里播種、插秧,已經觸手可及。
關愛/
上一次來,袁老脫鞋就下了田
袁隆平上一次來成都的情景,彭甦記得很清楚。那是2012年,袁老來到成都專門查看“Y兩優973”。
水稻收割之際,太陽時常火辣辣,袁老來視察的那天,正好烈日當空。“他身體很好,不戴草帽也不打遮傘,走路像跑,脫鞋就下了田。”彭甦說,看到“Y兩優973”長勢喜人,袁老很高興。
在“Y兩優973”試驗田里,袁老一眼就看出了優點:“稻穗壓得低能防倒、稻葉尖且直,能更好吸收陽光。”袁老指出,這種在當地生態條件下選育的兩系雜交水稻品種,很適合在四川省及西南等光照不足的地區生長。
“袁老早年在重慶讀書,還經常參加游泳比賽。”彭甦說,袁老和四川人交談時,都用一口地道的四川話,讓人備感親切。目前,由成都分中心承擔部分工作的由袁隆平親自主持的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長江流域兩系雜交水稻品種選育,已經結題驗收。
該國家雜交水稻試驗田于郫縣三道堰鎮青杠樹村擴建
寶貝田的榮耀
這片田的新品種媲美泰米
對于四川雜交水稻的發展,彭甦很清楚。“按照袁院士的路線,雜交水稻是從三系到兩系再到一系發展。”他說,在世紀之交,四川在三系雜交水稻研發位于國內前列,四川的三系稻種子曾占到國內60%的市場份額,但兩系雜交水稻近年發展迅猛,推廣面積已經超過了三系稻。
目前,四川水稻種植仍是以三系稻為主。而當時有人認為,和長江中下游相比,四川光照先天不足,兩系水稻在四川是行不通的。
“但袁院士認為,只要因地制宜,完全可以選育出適應四川生態的兩系雜交水稻品種。”彭甦說,成都分中心可以說是袁隆平為了在四川選育和推廣兩系雜交水稻而專門成立的。
2012年,經歷6年的反復培育,一個新誕生的兩系品種“Y兩優973”,實現了四川兩系雜交稻新品種選育零的突破。
成都分中心同時也從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選育,2015年培 育 出 三 系 新 品 種“ 泰 優1808”,它的口感和質量足以媲美風靡國內的泰國大米,畝產可達到1400斤以上。大家熟知的泰國大米,畝產量僅600斤左右,國內種植的優質常規稻畝產一般800-900斤。“通過試驗種植“泰優1808”,和種植普通水稻相比,農民每畝能增收一千元以上。”
寶貝田的舊事
他們,被稱為戴眼鏡的農民
奧拓沖進田5年無法試驗
試驗田位于沙西線公路旁,交通固然便利,但也因此受損。2009年,一輛奧拓轎車突然失控,沖入了緊鄰馬路的一塊試驗田。
這塊田,當時正種著袁老正在試驗的適合機插的新型巨穗稻品種“炳優900”,損毀面積達到70多平米。
“這個根本沒法拿錢來衡量,70平米水稻被毀,工作人員也就無法收集到試驗最重要的拷種數據。”他說,水稻播種后 ,大家都把稻子當寶貝一樣呵護著,沒想到出了這個意外,當年的活兒算是白干了,只能第二年重新開始。
不僅如此,由于試驗田的耕作層遭到機油污染,這畝地不僅明年不能做觀察培育田使用,未來5年也恐怕無法用于正常的試驗。
吃不了苦做不了雜交水稻
成都分中心建立整整十年,整個團隊只有20多人。平時的試驗、技術環節由技術人員來做,一般環節由當地農民來做。
面朝黃土背朝天,頂著驕陽,吹風下雨也要下田,這是技術人員的日常工作。每一個水稻生產周期結束,技術人員都被曬得黑黝黝地,也被當地人笑稱為戴眼鏡的“農民”。
彭甦說,袁院士一直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能夠加入雜交水稻乃至農業科技的研究大軍。每年開春,基地都會 到各大農業高校,專門選取農業專業的學生來實習。
實習期間,新人要從播種、插秧、除草等基礎做起,同時也要學習雜交水稻理論。老一輩的技術員經常在農田里,手把手地教導新人。因為工作條件艱苦,新人吃不了苦,大部分大學生實習完就離開了,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留下來的人都成了成都分中心的技術骨干。
專家對話
袁隆平弟子鄧啟云:建科普基地值得提倡
鄧啟云,是袁隆平超級稻百畝片目標攻關團隊的核心專家,長期接受袁隆平指導,也是Y兩優系列廣適性超級雜交稻發明人。對于成都分中心的發展和此次擴建科普基地,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華西都市報:成都培育的“Y兩優973”品種,實現四川兩系雜交稻新品種選育零的突破,這對四川雜交水稻發展意味著什么?
鄧啟云:成都分中心培育的“Y兩優973”品種,還有2013 年通過上游國審的“Y 兩優 1號”品種,都是以我選育的骨干不育系“Y58S”為母本培育出來的。對四川的雜交水稻研究發展來說,這是近年來四川取得兩系育種進展的核心成果,也是僅有的可以在四川推廣種植的Y兩優系列合法品種。
華西都市報:成都分中心建立西南首個雜交水稻科普基地,您怎么看?
鄧啟云:袁院士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習乃至參與雜交水稻的研究。建立這樣一個青少年科普基地,可以說是對袁院士夢想的實踐,值得提倡!另外據我所知,國內只有深圳等地有類似科普基地。(記者李智攝影吳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