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禮物"引思考 姐妹開腦洞 “貼充”獲專利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15歲的高嘉遙和10歲的高嘉遨姐妹近日收到屬于她們“最好的禮物”——她倆設計發明的“貼充”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兩項組合專利。
昨天,姐妹倆接受記者采訪時大膽表示,希望華為、小米等國內品牌手機能盡早用上“貼充”,將民族手機工業發展壯大。而她們的夢想是長大以后能當科學家。
發明家爸爸的啟蒙和科學家的“忘年交”
高嘉遙、高嘉遨出生在一個熱愛發明創造的家庭,爸爸高鑄成是她們的“偶像”。
小姐妹還在學齡前時,爸爸高鑄成就自創了國內首款“情緒數字化智能玩具”。智能玩具里邊芯片所使用的語音,都是嘉遙、嘉遨小姐妹錄制的。她們從小參與爸爸的技術研發活動,到錄音棚錄音并看到了語音數字化處理過程,到攝影棚拍照并看到轉化為玩具的商品廣告。這些經歷不僅開闊了她們的視野,也使她們從小播下了創新的種子。
小姐妹知道,爸爸從小喜歡鉆研科學技術。爸爸5歲時,一幅天安門剪紙作品登上了報紙;上初二時,癡迷半導體收音機技術。那時商店賣的收音機要100多元,爸爸只用10元就成功組裝了收音機;爸爸參加工作后,在電子技術領域也多有發明創造。此后幾十年職務變遷,可是對科學知識和技術創新的熱愛沒有改變。
與同齡的孩子不同,高嘉遙、高嘉遨不是追星族,而是崇拜科學家。姐姐高嘉遙9歲那年,隨爸爸從俄羅斯回國,在北京國際機場邂逅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楊煥明院士,從此成了“忘年交”,激發了孩子對生命科學的強烈興趣和熱愛。此后,小姐妹有機會就到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參加夏令營和科學實驗活動。姐姐高嘉遙用一枚華大基因研究院獎勵的蛇蛋,居然孵化出一條黑眉錦蛇。妹妹高嘉遨穿上華大研究院的工作服,在實驗室里忙碌倒也像模像樣。富有成就感的實踐活動,開啟了孩子熱愛科學、大膽創造的潛能。
從“奇特的禮物”引發新想法
每年姐妹倆生日時都會收到很多“奇特的禮物”,那是爸爸親手打造的新奇特,世界上獨一無二。
前年,爸爸送給女兒的禮物,是一款自制的點讀槍。它既是一把燈光閃爍的玩具槍,又是一只點讀筆。用槍口一點掛圖,便能讀出掛圖的內容。小姐妹覺得爸爸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去年,爸爸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是親手改裝的具有無線充電功能的移動電源。產品小巧精致,小姐妹很喜歡。爸爸指出,這款產品還存在制造成本高,電芯容量低,外出時攜帶難以在移動中充電的問題,還要想辦法造出更好的產品。
“爸爸,能不能做到不要充電線,讓移動電源直接給手機充電呢?”妹妹高嘉遨現在就讀于香港馬鞍山學校小學5年級。從6歲開始,她每天往返深圳、香港讀小學,書包里除了裝滿學習和生活用品,還要攜帶手機、移動電源、充電線,希望改變手機續航方式的愿望十分強烈。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方便又實用的無線充電呢?新的現實解決方案出來了——不改變手機原有結構,在USB接口打主意。于是,姐妹倆在爸爸的幫助下構思出用一個米粒大小的微型傳導器,將其插入手機的USB接口,另一端呈L形向下彎折,使之與移動電源對接,從而省去電源數據線。
但是,問題又來了,手機的微型傳導器與移動電源的接口,如果不能實現自動對接,用起來不是很麻煩嗎?姐姐高嘉遙使用蘋果筆記本電腦,從充電線磁力吸附定位獲得靈感,腦洞大開——微型傳導器也采取磁力吸附定位,與移動電源接口自動精準對接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嘛。
接下來是,如何解決動態充電的技術難題,長時間困擾著父女三人:移動電源如何實現自動與手機黏合在一起?因為,人們外出時總不能一直用手捏著手機和移動電源吧?
姐姐高嘉遙和妹妹高嘉遨不約而同想到了利用生物技術。她們研究了章魚的吸盤吸附方式、壁虎的纖毛吸附原理……并請教華大基因研究院的老師,嘗試在移動電源上應用這些方法。但工藝復雜,硅膠易老化,貼合時無法自動對準,這個方案最終被否定。
有一天,妹妹問姐姐:“你拿的磁力吸附定位電源線,如果換成一個移動電源,能不能自動吸附到蘋果電腦上?”
姐姐突然眼前一亮,既然微型傳導器可以采用磁力吸附定位,移動電源與手機當然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技術,一個完善的技術方案形成了。
隨后,高嘉遙、高嘉遨作為發明人,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兩項組合專利。5月20日,專利獲得批準。(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