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7月11日出征
記者從8日召開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新聞通氣會上獲悉,7月11日,在2016年“中國航海日”到來之際,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將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起航,出征北極。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夏立民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介紹,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是我國“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和評估”專項中的第三個航次。考察隊共128人,計劃在北極太平洋扇區的我國傳統考察區域,進行北冰洋海洋水文與氣象、海洋化學、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冰動力學、熱力學等多學科綜合考察。歷時78天,預計總航程10000多海里,計劃9月26日返回上海。
在為期兩個多月的考察期間,考察隊將在白令海、白令海峽、楚科奇海、楚科奇海臺、門捷列夫海脊、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高緯海區,計劃設置82個多學科綜合觀測站位、30個備選站位、2個錨定潛標長期觀測站位、1個錨定浮標長期觀測站位、2個沉積物捕獲器回收與投放站位。同時還計劃在北冰洋的浮冰上,設立6個短期“冰站”、1個長期“冰站”進行多學科冰上考察。
我國是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北極地區氣候環境的變化過程深刻影響著我國氣候與環境的變化,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開展北極科學考察對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1999年開展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以來,我國迄今已開展了6次。17年來,我國科考工作者對北極海冰、海洋和大氣變化進行了系統觀測,深入研究北極海洋環境快速變化與我國氣候的關系,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科學揭示了北極海冰消退與中緯度國家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
目前,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已引起全球科學家的共同關注。在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期間,我國還邀請了來自美國、法國的科學家一起登上“雪龍”號,共同探索研究北極地區氣候環境變化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