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抑郁癥癲癇 成都成立腦信息前沿研究院
制圖高翔
成都舉行全創首場新聞發布會,前沿科技正在成都高速轉化
成都是創新創業的熱土,但制約成都科技創新的深層次問題卻不容忽視:不少科技成果沉淀在了高校,并沒有真正轉化出效益。成都如何看待“創業的高風險”,在頂層設計上如何突破障礙,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又有怎樣的創新之舉呢?7月25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了成都市創新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的多方舉措。
產權改革
去年近1000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在過去,不少高校的科研成果,沒有真正轉化,有的成果甚至只是用于評職稱。為了充分激發國內外高校院所在蓉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成都市提出了一系列鼓勵高校院所的知識產權獎勵和對科技成果的分割確權。”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丁小斌介紹,成都市形成了7大類48項政策體系,深化科技成果產權改革。今年科技創新“成都新十條”出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三權改革”,鼓勵引導在蓉高校院所探索職務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著力破除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目前,成都已和西南交大、西南財大、電子科大、四川大學簽署了共同推進所有權改革協議。
其中西南交通大學在全國率先探索“早確權、早分割、共享制”科技成果管理模式改革,首次觸及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已對50項科技成果確權,其中12個項目實現成功轉化,這項改革在省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2015年,新吸納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16710名,100余位高校科研人員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在蓉創辦領辦企業,近1000項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入選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69名,四川省“千人計劃”人才502名,專業技術人才超過135.5萬,呈現人才加速聚集的新常態。
政府搭臺
支持企業聯合高校共建實驗室
“政府如何發揮中間作用,讓企業和有科研成果的高校更緊密聯系起來?讓兩者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支持企業聯合高校共建實驗室,是其中的一個探索。”丁小斌舉例,有的企業在轉化科技成果過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高端儀器或者測試裝置。如果能使用高校實驗室的資源,就非常理想了。
目前,成都市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產學研聯合實驗室99個,在重點產業領域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1個。2015年,全市輸出技術合同成交236.33億元,同比增長59.8%,吸納技術合同成交170.36億元,同比增長24.0%。
此外,將優化布局“3+M+ N”雙創載體。“轉、改、建”結合,重點打造3個雙創載體引領區:高新區“菁蓉國際廣場”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全國最大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天府新區“天府菁蓉中心”圍繞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產業,布局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郫縣利用富士康閑置公寓規劃建設“菁蓉小鎮”,吸引27家新型孵化器和926個創業項目入駐,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小鎮。打造“M”個雙創載體集聚區:武侯區聯合四川大學共建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高新區聯合電子科大共建“一校一帶”,金牛區聯合西南交大共建環交大智慧城等,促進雙創資源加快匯聚,科技成果聚集轉化。打造“N”個雙創特色區:建成蓉創茶館、明堂創意中心、東郊記憶等雙創載體特色區,推進區(市)縣差異化創新發展。全市共建成各類雙創載體193家,總面積1503萬平米,其中21家眾創空間納入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服務體系。
提升企業轉化能力 政府購買服務對接
“2015年企業法人輸出技術、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為180.73億元、115.74億元,占全市總額的76.5%和67.9%,企業已成為技術成果最大供求方。”丁小斌介紹,為支持企業吸納轉化科技成果,成都制定實施了《成都市技術交易補貼管理辦法》,支持企業吸納轉化科技成果。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促進創業企業與服務機構“精準對接”。2015年向近600家科技型企業發放創新券5270萬元。
為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成都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參與制定國際、國內行業標準、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創新產品,全面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2015年,企業專利申請量53268件,占全社會申請總量68.7%,企業授權量33430件,占全社會授權總量74.5%。“十二五”期間,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7.6%;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53家;建成各級各類企業研發機構近1000家,累計支持研發戰略性新興產品和重點新產品600余個,創制國際、國家、行業等技術標準1498項。
科技轉化
成立腦信息前沿研究院 欲破解抑郁癥
隨著“三權”改革的深入,意味著將有更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轉化。據透露,成都目前正在開展一些前沿科技研究,其中電子科技大學成立了天府腦信息前沿研究院,重點在腦信息機制、模擬腦智能、腦信息獲取、思維繪制、類腦計算機、深度學習、無創腦信息檢測技術等領域展開一系列共性技術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通過相關研究對例如抑郁癥、癲癇等難點問題進行破解。
成都還將在精準醫療方面發力,依托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技術研發、臨床醫療、科研載體等資源,加速發展基因診斷、測序服務,逐步拓展基因測序試劑制造、個性化藥物研發和基因治療領域,打通生產、研究與服務的一體化產業鏈。
比如第四代先進光源、網絡安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方面,成都同樣做了布局,促進一批具有引領性、帶動性、示范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的實施。
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邵斯達克教授,在成都高新區天府生命科技園建設“邵斯達克成都高新大核酸研究院”,并整合四川大學、哈佛大學、佐治亞州立大學、麻省總醫院等科研機構在核酸技術領域的一流人才、研究成果等資源,力爭將成都高新區打造成全球大核酸產業鏈最健全的區域。通過大核酸技術前沿研究,未來將可以精確尋找到每個人疾病的原因和治療靶點,最終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的個性化精準治療,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