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1公斤/畝 袁隆平破雙季稻早稻產量世界紀錄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本報記者與袁隆平合影。
盡管已近86歲高齡,但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對田間調查仍是事必躬親。7月6、7日,廣東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多地氣溫超過36攝氏度,烈日炎炎,熱浪滾滾之下,在惠州、珠海、江門的超級稻試驗田里,仍出現了他那熟悉的身影。
廣東的早稻,此時已到了穗粒飽滿的豐收時節,袁隆平這次抵粵,主要是調研超級稻新品種華南試驗基地的早稻生產狀況。目前傳來的好消息是,袁隆平團隊位于興寧市的華南雙季超級稻試驗田,早稻百畝平均產量達到了832.1公斤/畝,這打破了雙季稻早稻產量的世界紀錄。
近日,在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袁隆平接受了廣州日報記者的專訪。盡管身體比以前看來更為消瘦,但近86歲高齡的他,依舊思維敏捷,聲音洪亮,言談條理清晰。
聊起未了的心愿,袁隆平說得最多的,還是他費盡大半生研究的雜交水稻:“我已經快86歲了,身體還很好,再干4年沒問題,希望到90歲時,超級稻每公頃產量能夠達到17噸。人吶,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文/廣州日報記者武威 實習生胡玉立
圖/記者武威、劉曉溪
位于長沙東郊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樹林陰翳,雖是大暑節氣,長沙最高氣溫達到35攝氏度,但一進大院,就感到絲絲涼意。袁隆平的辦公室,就位于大院居中的一棟綠色辦公樓中,辦公樓前,是他題寫的十二個鎏金大字——“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袁隆平的“氣場”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氣場”,幾乎覆蓋了方圓3公里的土地。
從長沙市中心驅車過芙蓉區政府,跨過瀏陽河大橋,遠遠地,記者就可以看到,一條叫“隆平路”的主干道出現在藍色道路指示牌上,道路右側是新建的“隆平水稻博物館”。
當車頭左轉向紅旗路,沿途幾乎所有建筑上,都有袁隆平的題字,“隆平國際會展中心”、“中國雜交水稻國際大廈”、“湖南隆華國際酒店”……
行約兩公里,道路的東北角,出現了一棟八九層高的建筑,樓頂擺著袁隆平題寫的4個大字——“雜交水稻”。
當地人向記者指路:“看到沒有,就那4個字,那兒的樓,底下就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中心,要找袁隆平,你到前邊路口拐個彎進去就是了。我們這里的人都知道。”
而就在前邊的三岔路口,記者看了看墻上的標語——“隆平稻圣之鄉,種業硅谷之地”,拐進這條小路里,街道兩旁匯集著各路種子公司,它們大多自稱在售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稻種。
提到袁隆平,附近的百姓和商鋪的老板幾乎都交口稱贊,52歲的劉大爺以前是瀏陽的一個農民,年輕時在老家為了吃飽飯,收了早稻后,就不得不頂著大暑天最毒的太陽種晚稻,但現在,老家村里都種了超級稻,農民們只要種一季,產量就和以前種兩季的水稻收成相當,說著說著,劉大爺突然冒出了一句“總結性發言”:“仇富不仇袁隆平,他可真是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
順著劉大爺指點的方向前行百米,記者便見到一幢刷著綠漆的高大建筑,墻下的石碑上寫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北側便是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院院門。
只是向門衛揮手示意,記者就順利地進入了雜交水稻大院中,除那棟居中的綠色辦公樓外,院子的其他區域,還坐落著“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實驗室”、“雜交水稻展覽館”等建筑,幾乎所有建筑,都有袁隆平的題字。
“雜交水稻展覽館”,記錄著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的艱辛過程,以及雜交水稻在全球的種植范圍。
展覽館中最顯眼的,要數擺在中間的那幅長約2米,高約1.3米的古銅色浮雕,只見浮雕上的麥穗一顆顆飽滿得像花生一樣大,袁隆平就躺在麥穗下面,左手托著頭,安靜地睡著了。這就是老人家的“禾下乘涼夢”,袁老曾兩次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則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一生離不開稻田
離約定的時間還有10分鐘,聽說記者已經來到了會客室,下個月11日就要過自己86歲農歷生日的袁隆平,迅速收拾完手頭的事,從辦公室里走了出來,耄耋之年的袁隆平,步履有些蹣跚,身體瘦小,留著一個平頭,上身穿一件格子襯衫,下身黑色西褲,一對黑色皮鞋,看起來精神爽朗。
這間會客室大約有35平方米,沙發后裝裱著一幅麥穗豐收的照片,袁隆平說,那是在湖南溆浦,水稻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時的留影。
一見面,袁隆平便熱情地上前和記者握手寒暄,聲音聽起來還很洪亮:“你們好,是《廣州日報》的記者吧,請坐。”
剛一坐下,袁隆平就打開了話匣子,說起了這次去廣東考察新品種超級稻“超優1000”的經歷,不久就喊秘書進來,向記者送上了兩小袋新收割下來的“超優1000”米,“這個米的彈性非常好,口感非常好,我已經送給不下2000個人吃了,都說好,要記著,煮的時候,米和水的比例是1:1.2。”
“重要的事情說3遍”,關于怎樣煮“超優1000”米,袁隆平向記者重復了3次。
一個快86歲的老人,頭頂烈日親自考察,這不禁讓記者感到驚訝,但袁隆平卻滿不在乎地拍著胸脯:“我們學農的身體好啊,不但可以到田野里呼吸新鮮空氣,還能多曬太陽,老年人最怕缺鈣,曬太陽補鈣啊,黑點沒有關系。”
其實,袁隆平每天都“泡”在田里,在這棟綠色辦公樓后,就是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家屬樓,袁隆平一家住在一棟外觀貼著紅色瓷磚的獨棟別墅里,別墅門口專門有保安職守,外面是一個排球場,平時袁隆平就會約上幾個朋友,在排球場上打氣排球。
從別墅外看,只見里面亭臺樓閣布置得甚為精巧,而來到別墅后頭,就是袁隆平自己種的水稻試驗田,如今,田里還是一片綠油油的,水稻還沒有結穗,但每顆苗上都有袁隆平記下的記號。
“錢拿多了有什么用”
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囊括國家三個最頂尖的科技獎項: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18個國際大獎。同時又是上市公司“隆平高科”的名譽董事長,擁有1337.14萬股公司股份,市值超2.5億元人民幣,次子袁定江擔任公司副董事長、決策委員會委員,近86歲的袁隆平可謂名利雙收。
但和記者聊天時,如今的袁隆平卻把名利看得很淡:“錢拿多了有什么用?”
包括說起研究大半輩子的雜交水稻,袁隆平也很謙虛地表示:“我在整個雜交水稻的研究里,只是起了部分的帶頭作用。”
袁隆平1930年農歷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青少年時期中國戰亂頻仍,他隨父母遷居過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贛州、湖北漢口、重慶等地,1949年進入西南農學院學習,1953年畢業后,來到湖南偏僻的安江農校教書,1960年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實驗,1970年,袁隆平提出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構想。同年,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了“野敗”,這也讓雜交水稻初見曙光。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在安江農校試種,畝產超1000斤。隨后,袁隆平就開始不斷地改進雜交水稻品種,直至“超優1000”號的誕生。
對于往事,袁隆平很少提起,也很平靜,但只有說到那件事時,袁隆平的臉色仍舊難掩悵然:1968年4月,袁隆平將自己進行培育、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里,面積133平方米,但5月18日晚上,不知何人將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全部拔除毀壞,袁隆平聞訊后心痛欲絕,事發后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里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到現在還沒有破案,不堪回首啊!”
記者手記
“言教不如身教”的老人
人到晚年,袁隆平的談吐顯得極為謙虛,與秘書和記者這些晚輩們交談時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作為我國最年高德劭的老科學家,記者本來想請他向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一點建議,但老人委婉地擺了擺手說:“我這個人政策水平不高,不好提什么建議。”
而提到如何教育兒子,教育自己的研究生,袁隆平只說了很簡單的6個字——“言教不如身教”,很顯然,快86歲的袁隆平正是用自己的行動,給了記者問題的答案——“書本上是長不出水稻的!”
頭上頂著如此多榮譽的光環,幾乎所有和他一樣年齡的老人,都已經待在家中安享晚年了,但“億萬富翁”袁隆平卻仍然不改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每天下到田里調研,仿佛只有事必躬親,他才會對自己的調研結果安心。只有獲得新的成果,他才會真正開心,以至于記者問他此生余愿時,他的愿望仍繞不開雜交水稻。
早在1974年,當“南優2號”雜交水稻平均畝產破千斤時,袁隆平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全可以靠“南優2號”發家致富的他,卻并沒有停止自己的研究,而是向著更優質的雜交水稻品種“攀登”。
我想,這位“言教不如身教”的老人,用他大半生的科研精神向世人詮釋了兩個道理,第一是“實踐出真知”;第二是“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對話袁隆平: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廣州日報:你剛剛到廣東新品種超級稻華南試驗基地調研,結果怎樣?
袁隆平:我這次去了惠州、珠海、江門三個地方。昨天我剛剛聽到喜訊,梅州興寧市的早稻,平均畝產達到了832.1公斤,這是破世界紀錄的。
談超級稻新品種
年產量目標是1500公斤/畝
廣州日報:你種的超級稻新品種叫什么?它有哪些特點?
袁隆平:新的超級稻品種叫做“超優1000”。它有這幾個優點:第一是產量高;第二是米質好;第三是穗大、結實率高。還有一個特點是株高,稻株有1.2米左右,農民形容它是“金剛不倒”、“鐵桿水稻”,臺風都吹不倒。
廣州日報:“超優1000”的畝產預計能達到多少?
袁隆平:畝產一般是800公斤~900公斤,高產的可以過1000公斤。去年,我們在全國搞了35個百畝片區,最低的平均畝產有730公斤,最高1067公斤(單季稻)。
廣東種雙季稻,我們兩季的目標是年產量1500公斤/畝,這樣一公頃耕地就產22.5噸,如果達到目標,這是破雙季稻年產量的世界紀錄的,而我目前完全有信心達到目標:早稻已經是830公斤了,晚稻只要670公斤就可以了。
廣州日報:如果不是超級稻,廣東普通的水稻畝產是多少?
袁隆平:我們超級稻的平均畝產都是七八百公斤,但就在我們稻田旁邊,常規水稻每畝只產七八百市斤,我們超過一倍了。
談缺席兩會
明年可能只參加一兩次會議
廣州日報:我們注意到你是全國政協常委,但你最近已經連續三次缺席會議了。
袁隆平:我每年冬天要到海南開展超級稻研究,3月上旬正好是海南南繁基地育種和攻關最緊張的時候,我要從事我的研究。
廣州日報:那你明年是否會去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呢?
袁隆平:我是期待參與的,但兩會的時間,總和我的研究有沖突,我明年可能只能去一次或兩次會議,不能去多了。我主要要搞研究,研究我的雜交水稻。
談實地調研
學農的一定要實踐
廣州日報:你已經86歲高齡了,為何還選擇去實地調研呢?
袁隆平:我身體還很好咧(拍著胸脯)。雖然86歲了,但我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啊。我們學農的身體好,每天都能到田野里呼吸新鮮空氣,每天都能曬太陽。
廣州日報:你不要你的學生為你代勞嗎?
袁隆平:我當然也需要他們,但我自己有空就要去,我們學農的,要事必躬親才行啊。
廣州日報:你現在還帶研究生嗎?
袁隆平:我一共帶了二十多個,現在還有兩個研究生。確切地說,這兩個叫資深的博士生,還不是博士,他們兩個,一個在我這兒待了10年,一個待了快12年了,還畢不了業。
廣州日報:你對研究生的要求很高啊,具體有些什么?
袁隆平:第一個要求就是他們必須下田,不下田我不帶。現在書本知識很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是書本里面、電腦里面是長不出水稻的,我們學農的,一定要實踐。
談個人榮譽
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廣州日報:你獲得的榮譽如此之多,如此之高,你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些榮譽的?
袁隆平:我覺得光環太多了不好,還是低調一點好,不要有點成績,就把尾巴翹得高高的。獎多了,對我來說是個鞭策和鼓勵,讓我要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而不是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人不是帶著光環就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還是低調一點好。
廣州日報:媒體宣傳上,人們稱呼你是“稻圣”、“當代神農”,你怎么看這些稱呼?
袁隆平:哈哈,哪有什么“稻圣”、“當代神農”,那都是過獎了。
廣州日報:人們說你的雜交水稻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你怎么看?
袁隆平:我認為還算不上,雜交水稻應該說是我的一個創新。
談晚年生活
每天下田鍛煉身體打氣排球
廣州日報:我看你屋后還種著田,現在每天都去田里看一看嗎?
袁隆平:肯定要去看,不看不舒服啊。每天只要有空,我都要去看看,看苗長得好不好啊?有沒有什么病蟲害啊?長得好我就很高興,長得不好,我就想辦法啊,琢磨為啥長得不好。
廣州日報:看到你屋前還有一個排球場、門球場,你是經常鍛煉身體吧?
袁隆平:對,我現在打的是氣排球(一種由軟塑料制成,適合老年人玩的輕質排球)。我的身體很好,一個靠的是田野工作,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第二個就是靠運動,我以前喜歡游泳,我高中時還拿過武漢市游泳比賽第一名呢。
談未來愿景
90歲時產量超17噸/公頃
廣州日報:你怎樣保持這么好的狀態?
袁隆平:首先我有事業心在這里,第二,是我比較樂觀開朗一點,不要為小事發愁、斤斤計較;第三是我把名利看得淡一點,我的名利已經夠了,再不要把它變成包袱。
反正我吃穿都夠了,錢拿多了有什么用呢?很多人都嫌學農苦,學農累,于是我就搞了一個基金,用來鼓勵農業科技方面的創新。這個基金名字叫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基金的錢不多,只有2000萬元,比那些億萬富翁是差遠了,每兩年發一次,獎勵5個人,每人發10萬元,主要就是鼓勵那些農業科研方面取得成績的人。
廣州日報:你還有什么愿望?
袁隆平:我這輩子都在搞超級稻,前年、去年我們實現了每公頃超級稻收成15噸,今年我們要求實現16噸,我剩余的愿望,就是在我90歲前,能夠實現每公頃超級稻產量17噸。我的身體還可以,再干上4年應該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