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習”這件事 95后大學生有話說
暑假過半,辦公室的職場老鳥們猛然發現,坐在角落里的實習生都已經是95后了。在感慨青春不再的同時,我們也很想知道,這群初次體驗職場生活的新生代們到底在想什么?
于是,本周我們在杭州某高校一個畢業班里發放了調查問卷,希望從中窺探95后大學生實習的現狀以及他們對實習的看法。
調查發現,95后大學生們最希望從實習中學到真本事,并對今后的就業有所幫助。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要么整天無事可干,浪費時間;要么加班加點,感覺自己像是廉價勞動力。
本次共有54名畢業班學生填寫了調查問卷。下學期,他們就將步入大四,所以除了正在準備考研的,大部分人都在進行暑期實習。
他們當中一半以上是職場小白,只有一次實習經歷。超過70%的學生選擇了與本專業相關的實習崗位。
在各種各樣的實習狀態中,“無事可干”、“工作量大,經常加班,被當作廉價勞動力”和“干端茶倒水等雜活,接觸不到專業技能”榮登吐槽榜前三位。
有人坦言,實習實在是太閑了。每天拎著筆記本電腦到辦公室,找個空位坐下,然后一整天都保持這個姿勢:上網。刷完朋友圈刷微博,逛完淘寶逛豆瓣,簡直就像在網吧待了一天。
伴隨這種無所事事狀態的是巨大的孤獨感和疏離感。正式員工們在辦公室忙進忙出,自己卻完全插不上手。就算主動提出幫忙,也只會被安排做一些雜事。重要的事情,不敢隨便交給實習生處理。
而有些學生的情況則全然相反,他們經常跟著團隊一起加班到深夜,但做的工作技術含量并不高,基本上是重復勞動。
我們的調查顯示,60%以上的學生有實習工資,數額大多在1000~2000元/月。但盡管如此,只有約14%的人能實現收入大于支出。剩下的人一半收支平衡,一半入不敷出。
工作量大且枯燥,收入又不高,這很容易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壓榨的廉價勞動力。
想象中的職場既充實又規律,現實中的實習卻或空虛或忙亂,兩者的鮮明對比,讓依然抱著學生思維的95后大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心理落差,無所適從。
在著名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實習期間你都學到了什么”也是很多大學生搶著怒答的問題,在近300條的長答案中,職場小白們說的最多的是溝通問題,從簡單的同學交流圈里踏進復雜的同事圈,不少人感慨,實習后最大的變化是,感覺大學宿舍里的同學性格都變好了。所以真正掛上“實習生”名牌,走進職場后,很多問題就不是一碗心靈雞湯能夠解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