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才 聚而用之——記在中國就業的“老外”們
法國人伊凡在上海育碧電腦軟件有限公司工作了10年,他一直熱愛并從事游戲設計工作;韓國“歐巴”趙玄奎是春秋航空從上海飛韓國首爾、濟州島的航線成功開啟的功臣;法國人何蘭是戈莉西婭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在上海的“代言人”……如今,中國對外國人就業市場越來越開放,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的領域正逐漸擴大。
辦理綠卡逐漸放寬
“過去‘最難辦’的中國綠卡現在成了辦理最快的綠卡。”在中關村外國人服務大廳里,聯想集團副總裁、美籍華人黃瑩辦理完申請永久居留手續后,不禁感慨。這得益于北京新推出的20項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人才的政策之一——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辦理永久居留“直通車”。
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外國人管理大隊中隊長劉強告訴筆者:“‘直通車’取消了永居對單位類別和職務級別的限制,放寬了居住時限要求,還將審批期限由180個工作日縮短為50個,受到很多企業的好評。”從開通至今短短4個月,已有三批高層次人才搭乘“直通車”申請永久居留。
對于小米科技這樣“高管團隊中一多半都是外籍”的單位來說,“新政實施對中關村技術企業益處頗多。”小米科技資深副總裁祁燕說道。
上海、廣東等地也紛紛出臺了類似吸引海外人才、服務更加便捷的新政。近年來,“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即“千人計劃”)、“外專千人計劃”、《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等政策相繼出臺,吸引了一大批高層次海外人才來中國就業。據了解,中國自2008年起實施“千人計劃”,到2012年7月就已引進各領域高端人才2263名。
精通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英語、漢語等多門語言,來自奧地利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雷立柏是名副其實的西方古典文學專家,已在學校教授拉丁語及相關課程近13年。
坐在人民大學的咖啡館里,他對筆者談及他對翻譯西方著作有種“使命感”:“我要給中國寫一些中國人寫不了、翻譯不了的書,比如拉丁語方面的,這是我的使命。”目前,雷立柏已經出版了詞典類、語言學習類及西方文化類著作、譯作近40部。
就業領域越來越廣
如今,靠外國人“刷臉”的面子工程越來越少。中國公司對外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專業,要求越來越高。
來自芝加哥的年輕外教馬修深有同感,“這幾年來中國做外教需要更多的職業資格證,最好還要來自母語為英語的國家。以前,國外來的人都可以教英語,現在不行了。”在成為上海一家英語教育機構的英語老師之前,他在馬來西亞支教兩年,還拿下了TEFL證書——在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里,把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英語教師資格。
波蘭籍員工瑪塔是中車戚墅堰公司國貿中心歐美大區的客戶經理。2014年,時任戚墅堰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的許人華在南非軌道交通展上,看中了瑪塔與火車有關的工作經驗及熟練的漢、俄、英等語言能力,希望她幫助公司開拓國際市場,向瑪塔拋出了橄欖枝。
越來越多的“馬修”、“瑪塔”們進入了中國企業。4月份在深圳召開的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顯示出這樣的信息:中國企業外籍員工的比例在穩步提高。同時,市場、服務、管理等日漸成為繼語言、培訓、技術類行業后,新的外籍人才用人方向。
據了解,根據上海持外國人就業證人員數據分析,上海外國人從事最多的十個行業,涵蓋了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交通運輸、建筑業、金融業、餐飲業等多個領域。
對人才需求層次加深,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用人門檻。在北京某五星酒店做銷售的塞爾維亞姑娘納塔麗向筆者坦言她的看法:對外國人來說,會說中文以及了解中國文化對于找工作非常重要,否則便會在很多行業受限制,只在某些領域例如英語老師這類行業比中國人有優勢。
廣闊市場留下人才
說到上海,首先映入人們腦海里的形容詞便是國際化大都市。馬修也因為這個原因選擇來到上海發展。上海讓馬修感到很舒適:工資與芝加哥相似,生活成本卻比芝加哥低。伊凡也感慨:“上海即便到了凌晨也可以買到幾乎所有的生活用品。”上海的國際化也深深吸引著伊凡。伊凡加入公司后發現,在法資企業育碧,有來自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荷蘭、巴西等多個國家的同事,“甚至有在聯合國工作的錯覺”。他說
何蘭起初來到中國是因為想來這片流淌著和她一樣血脈的土地看看。作為一個法籍華人,她來到上海后就愛上了這里,還在主營西班牙食品銷售的工作中傳播了西方文化:“中國人經常會購買公司健康的食品以及酒類,他們也很喜歡向我了解西班牙的文化以及歷史。”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保爾更欣賞中國的拼搏精神:“我喜歡中國一句古話‘天道酬勤’,為了夢想而奮斗,我真的非常贊同。”來武漢大學留學后,保爾發現周邊的中國同學非常努力,圖書館天天座無虛席,他也過上了天天早出晚歸泡圖書館的日子。這種精神促使保爾做出了畢業之后留在中國深造或工作的決定。
文化差異也讓外國人感慨頗深,小到看病就醫,大到養育兒女。馬修說:“在上海得了肺炎要輸液,可在美國一般只需要吃藥。”他把這個事情和家人分享后,家人都嚇壞了,還想讓他回芝加哥治療。
另外一位在中國收獲幸福家庭的網球教練麥克更是哭笑不得地說:“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中國家庭和歐洲家庭撫養下一代的差異。我妻子的父母希望每天都能來照顧兩個小孩。”這讓麥克既感動于妻子父母對孫子孫女的貼心照顧,又擔心如此的照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