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家長希望子女從醫”別太當真
媒體日前發布了廣東全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50.3%的受訪者表示最期望子女從事的職業是醫生,位列“最期待”職業榜首。有意思的是,據公開資料統計,今年內地22個省份的36位高考“狀元”中,無一人選擇醫學專業。(南方日報)
類似的調查,幾乎是節令性出現。只不過,與以往幾乎同出一轍的調查結果相比,這次似乎給人一種矛盾之感。真相也許是,醫療行業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受到冷落,家長對學醫的追捧也不見得有那么熱烈。
同樣一個數據,選擇什么樣的解讀視角,其得出的結論就會完全不一樣。因此,若僅僅以這種粗糙的調查數據來描繪整個醫學職業的社會狀況,注定是不嚴謹的,也難免會得出矛盾的結論。但并非說這些數據不值得重視。比如在過半家長希望子女從醫的背后,有近六成的醫生卻明確表示會阻止子女繼續從事醫務行業,這樣一種反差就很耐人尋味。
整體看,調查中過半家長希望子女學醫,而醫生群體中又有過半以上的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學醫,即貌似對醫生行業了解越多,反而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醫。有人說這是醫生更加了解了行業的問題,所作出的最理性判斷。但真相或許是,越是身處行業中的人,不僅對于行業“冷暖”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也更容易放大行業的弊端,產生某種“審丑疲勞”。而這幾乎是普遍的現象,在很多行業都成立,而并非醫療行業。所以,這里反映出的更重要的問題或許是,為何社會成員普遍性的對自我行業的評價不高?
不同于其他快速變化的行業,醫療領域有著相對的穩定性。當前醫療問題稍顯突出,醫患關系緊張,確實會對一部分人的擇業觀產生影響,但其基本面,包括社會對之的期望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很大變化。即便說社會的整體性從醫意愿在下降,也與社會擇業范圍的擴大有著直接聯系。
在一個開放社會,擇業觀的多元化才是正常表現。它至少表明了越來越多的人,在就業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和多元選擇。社會擇業傾向的背后,的確能夠反映出諸多社會現實,但僅僅憑借某組數據就對某個行業下判決書,可能顯得過于狹隘,甚至會造成對行業的污名化,遮蔽一些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