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問題報告:幼兒智力開發過早易養成被動型人格
8月8日,國內最大的家長社區家長幫聯合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發布《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全國不同地區6529個家庭調查追蹤,揭示出中國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0-18歲)時所面臨的家庭教育問題。其中,低齡兒童智力過早開發、中國孩子素質能力缺失,以及不同城市衍生的“個性化”等問題已成為新時代家庭教育的痛點。
低齡兒童智力開發過早
《報告》顯示,在嬰幼兒(0-3歲)時期,近一半的家長開始擔憂孩子的閱讀能力,甚至高于對孩子性格問題和睡眠問題的關注。幼兒園(4-6歲)階段也同樣如此。據《報告》統計,家長最關心的10項焦點問題中,與學習相關的問題就占了4項,比如孩子不愿意主動學習、讀書習慣差等。全國各地層出不窮的早教機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家長的希望與焦慮。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4-6歲是幼兒自我意識快速發展階段,但不少父母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對這一階段孩子智力發展抱過高期望,要求孩子學習過多內容,從而養成被動型人格,對孩子終身發展造成巨大傷害,應引起高度重視。”
中小學生素質力缺失
當孩子邁入學校時,家庭教育隨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報告》顯示,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壓力讓家長們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有趣的是,“學習”并不是家長們擔心的首要問題。
在幼兒園階段,家長普遍擔憂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當孩子從幼兒園步入中小學,家長對孩子生活問題的焦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從47%上升到70%。生活能力差,已成為各地中小學家長最困擾的問題。“我家孩子從來不會收拾房間,上初中了還靠我們做父母的定期打掃,可能是學業太忙吧。”調研中,來自成都的李女士忍不住吐槽,她的煩惱很有代表性。
生活自理,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報告》的數字反映出更多令人擔憂的問題:70%的孩子生活懶散、58%的孩子有拖延癥、53%的孩子粗心馬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父母發現孩子缺乏恒心、存在畏難情緒。為什么中國孩子在自信心、恒心、毅力、生活習慣等“素質力”方面存在普遍缺失?
“它折射出應試教育弊端,家長過早重視孩子成績,而忽視了素質能力的培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程方平分析說,“就人格塑造、品質培養、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而言,若低齡階段出現問題后不加以正確的教育引導,這些影響或將貫穿個人成長的始終。”
不同地區家長煩惱大同小異
本次調研發現,省會及沿海城市的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呈現上升最為顯著——在積極參與調研的家長中,超過半數來自以上地區。《報告》顯示,全國家長面臨的家庭教育問題大致相同,一、二、三四線城市家庭教育焦點問題的重合度達到了80%。但對不同問題的關注程度卻呈現出地域性差異。
例如,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家長最關注的10項教育問題中,與學習相關的只有三個,說明該地區家長更加關注孩子的自我成長、生活習慣的培養以及意志品質的培育。但是這些城市的孩子出現了抽煙、喝酒、視力低下等行為和健康問題,而這些問題并未體現在其他城市中。在二線城市,生活懶散問題更加突出。超過一半的家長反映孩子學習出現問題,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恒心、缺少吃苦耐勞精神、自控力差等問題比較明顯。縱觀三四線城市,所有家庭教育焦點問題的關注度全部上升,說明優質家庭教育資源在三四線城市更為缺乏,家長在這一方面的需求更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