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氣候合作提速 中國稱將繼續增加項目
120多萬盞節能和太陽能燈、9000多套路燈、2萬余臺節能空調、1萬多套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這是過去五年間,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提供的部分支持。
在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期間舉行的“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高級別論壇”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公布了中國通過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成果。南南合作是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是促進發展的國際多邊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小島國、最不發達國家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更大。以巴基斯坦為例,這個受氣候變化影響程度居全球前五的國家,僅2012年因氣候變化遭受的損失就高達60億美元。據估算,該國每年需要投入14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
2009年,曾在過去幾百年間無節制排放二氧化碳的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前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支持其應對氣候變化。但近七年過去,資金始終“口惠而實不至”。
馬拉喀什氣候大會召開前夕,發達國家終于拿出了落實資金承諾的路線圖,但發展中國家代表認為這一“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方案并不能保證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支持的目標,與發展中國家的期望仍有距離。特別是在資金核算方面,富國和窮國仍有不小分歧。
鑒于此,南南合作便成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選項。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近年來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重申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并于2016年首先開始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項目,提供1000個培訓員額。解振華今天透露,中國未來將根據發展中國家需要,逐步增加合作項目。
同時,中國還將通過該基金,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低碳示范區,開展適應和減緩項目,組織人員培訓,贈送節能可再生能源及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設備,推廣氣候友好型技術等,為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國家和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
解振華表示,中方希望通過加強南南合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為促進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提供積極的推動力。
中國的努力受到不少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可。在馬拉喀什,巴基斯坦、塞舌爾等國的官員紛紛對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伸出援手表示感謝。
“即使是對我們這樣小的群島國家,中國也給予了幫助”,塞舌爾氣候官員說。中國正在幫助該國保護濕地和紅樹林。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看來,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在幫助沿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上“令人印象深刻”。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副署長索利曼稱,中國在南南合作中已經展現出領導力,“現在發展中國家有與中國合作,向中國‘取經’的強烈需求。”
盡管南南合作已成為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部分,但不可否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南南合作仍然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與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等多重挑戰。沒有發達國家在資金、減排等領域的強力支持,僅靠發展中國家“抱團取暖”,難以有效解決難題。
解振華今天表示,發達國家應完全兌現對綠色氣候基金的捐資承諾,滿足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