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嬰幼兒輔食。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高糖”零食被推薦給嬰幼兒
新京報在電商平臺搜索“嬰幼兒輔食”時發現,餅干、小饅頭、雪餅等零食也會混入其中,其產品單位糖含量、鈉含量均不低。
本家良田天貓旗艦店所售酸奶小溶豆(18g,原味)包裝顯示產品類型為“固體飲料”,配料中含有白砂糖,每100g產品含有碳水化合物66.7g、鈉 141mg;天貓懿哆母嬰專營店出售的旺旺貝比瑪瑪蔬菜味米餅,配料中添加了白砂糖及食用鹽,每100g產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達92.8g,鈉含量也高達274mg。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2歲以內嬰幼兒食物中不應該額外添加糖、香精等,否則容易培養其對香甜味道的喜好,進而影響對其他食物的攝取。此外,6個月到1歲的嬰幼兒每天鈉攝入量只需350毫克,而蔬菜、肉里的天然鈉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不需要額外添加鹽。
然而,本家良田天貓旗艦店客服表示,其酸奶小溶豆適合6個月以上的寶寶,7個月大的寶寶就可以吃。當問及產品是否容易把孩子嗆到、對牙齒不好等,店家回應產品是“入口即化的”、“微酸的”。
天貓懿哆母嬰專營店則表示,其所售米餅沒有具體標明適合食用的年齡段,“建議12個月開始吃,但根據大多數人的經驗,6個月開始就可以吃了”。當問及產品是輔食還是零食時,店家稱“這個統稱為輔食,然后是屬于零食”。
“不要過早把零食引入到孩子的膳食中。”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張宇表示,嬰幼兒對食物不會拒絕,食用零食容易損傷其脆弱的消化道。此外一些食品在經過多次加工后營養損失嚴重,而糖、鈉含量高容易增加嬰幼兒腎臟、肝臟負擔,因此最好吃純天然食物。
進口
9個月18批次進口輔食不合格
國內嬰幼兒輔食市場亂象重重,國外同類產品的質量問題也值得關注。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2016年1月至9月間,共有18批次進口嬰幼兒輔食被檢出不合格,主要品類包括雞肉泥、米粉、蛋白飲料等,分別來自澳大利亞、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等不同產地,在檢出不合格后被入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予以退貨、銷毀處理。
其中,標簽不合格、維生素及鈣含量不達標、菌落總數超標成為主要原因。如在2016年1月,無錫康冠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兒童橙味魚油軟膠囊”,因檢出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誘惑紅、日落黃被銷毀處理。同年3年,北京比菲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韓國進口的 5個批次“寶貝物語米粉”,因維生素B1、維生素D、維生素A等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被予以銷毀處理。
同年7月,廈門阿爾斯蘭供應鏈有限公司從臺灣地區進口的“易親安嬰幼兒谷物輔助食品米粉”,被檢出菌落總數超標后予以退貨處理。另外,廈門紫園居貿易有限公司從臺灣地區進口的9個批次的寶貝能量復合蛋白固體飲料、歐優天使復合蛋白固體飲料等,因標簽不合格被予以退貨處理。
在進出口嬰幼兒輔食的“問題名單”上,一些知名品牌也赫然在列。如2015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一批進境食品、化妝品不合格信息中,美國著名嬰幼兒營養食品生產商嘉寶,旗下嘉寶混合蔬菜泥、嘉寶蘋果藍莓泥,因被檢測出超范圍使用營養強化劑維生素C被銷毀。今年10月26日,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發布食物警報稱,全球最大的有機食品加工商德國喜寶旗下的4批次嬰幼兒谷類早點,懷疑含有金屬線。
“嬰幼兒輔食產業門檻不高,除了巨頭企業外也有大量中小型企業進入,整個產業集中度過于分散。”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目前嬰幼兒輔食作為奶粉補充品的邊緣行業,在大企業的產品結構中只是補充型產品,而對小企業來說則是盈利重點,“目前行業在規范性各方面存在監管脫節的問題,尤其在一些添加的DHA、鈣、鐵等營養元素上,沒有明確的準入標準,實際上是良莠不齊的。”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目前國內輔食的進口種類接近上萬種,并且在以每年30%~40%的幅度增長,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也必然存在問題,如營養元素含量低于中國國家標準、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等,“政府監管部門對進口嬰幼兒食品要慎之又慎,加強科學監管手段、建立跨國追溯體系以保障食品安全。”
中文標簽缺失情況依舊存在
事實上,目前在國內各大電商平臺在售的進口嬰幼兒輔食產品中,未加貼中文標簽的情況依舊存在。
根據新《食品安全法》第97條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簽,標簽、說明書應當符合本法以及我國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并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如沒有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或者標簽、說明書不符合本條規定的,不得進口。
但新京報記者在部分電商平臺以“嬰幼兒輔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大部分標稱“德國進口”、“美國原裝直發”的輔食產品,在銷售頁面和產品實物圖中,并未有詳細中文標簽。如某第三方商家所售賣的“進口喜寶米粉”,在商品實物圖中標明是德國進口,但未加貼具體的原產地、代理商等聯系方式。該店鋪負責人解釋稱,由于其采用的是保稅倉直發的跨境直郵模式,商品已經順利通關并未收到需要加貼標簽的通知。
一位從事跨境食品貿易的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國家規定對于一般貿易進口的食品需要加貼中文標簽,但對于跨境直郵、個人海淘形式入關的食品,海關、國檢并未要求加貼中文標簽,“現在對于進口配方奶粉的中文標簽有嚴格規定,但對于輔食所在的嬰幼兒配方食品仍處于模糊狀態。”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國內對通過跨境電商渠道入境的嬰幼兒輔食等配方產品并沒有非常嚴格的界定。唯一可供參考的案例是,國家質檢總局在(2016)56號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中,對于跨境渠道進入的嬰幼兒奶粉是否需要加貼中文標簽的回復,“經一般貿易途徑進口,且經過檢驗檢疫機構監管的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均應在其產品包裝上印制中文標簽。通過郵寄、快件(如海淘、代購等跨境電商渠道)入境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則不一定有中文標簽。”
海南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張應武認為,目前跨境食品貿易缺乏的是進口環節和國內零售環節的聯動,未來對跨境商品的市場監管應加強海關、檢驗檢疫、質檢、工商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和聯合執法力度,對進口商品從國外到國內流通不同環節的監管責任要落實到各部門主體,做到跨境商品市場監管全程無斷點。
■嬰幼兒輔食應注重均衡
Q市售嬰幼兒輔食是否有必要添加營養強化劑?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陳克:嬰幼兒可從母乳、奶粉、果蔬、肉蛋、主食等天然食品中獲取營養,不要攝入營養強化劑,對于嬰幼兒輔食的挑選應少選或不選添加白砂糖和氯化鈉的產品。
Q米粉作為嬰幼兒常見輔食應如何選擇?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嬰幼兒食用米粉通常在6-12個月之間。由于大米中蛋白質含量較低且許多家庭在孩子6個月以后不會及時補充肉類蛋白質,因此建議家長選購高蛋白米粉,且注重米粉中對鐵元素的強化。此外,也可以增加一些B族維生素的攝入。
Q自制輔食與市售輔食哪個更好?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張宇:可以買市售的,也可以自己做。寶寶6個月后對于鈣和鐵的攝入量增加,市售輔食添加營養強化劑可以補充。不過目前國家對嬰幼兒輔食的“配方”沒有標準,因此建議家長可以帶孩子做常規檢查,如發現缺乏營養素再購買相關產品。家長自己做輔食的核心標準是營養均衡,果蔬、蛋白質等都要攝入,且食材要經常更換,注意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