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不愿承認自己中產了:底氣不足 怕引來圍觀
11月2日,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報告顯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在2030年前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階層,讓“中產階層”再度成為焦點。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目前已經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行列,但是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不到20%,明顯低于與我國處在相同發展階段國家的水平。
“中產階層”究竟是一個什么概念?官方并沒有給出明確定義,而社會上對“中產階層”的界定一直頗有爭議,其中不乏“被中產”“偽中產”和“超中產”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概念。比如,從擁有財富總量看,按照目前的房價水平,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有房者普遍有數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的資產,但是很多人不得不為日常生活精打細算,著實難言“中產階層”帶來了多少快感。
有機構預測未來幾年中國還將有數億人躋身中產階層,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這個數字恐怕還是大有“水分”。比如,用什么來衡量和評估“中產階層”,是固定資產,還是金融資產,是按年收入,還是按消費力能力。
今年7月,《經濟學人》雜志指出:中國的中產階層有2.25億人,他們是目前全球最焦慮的人。該文對中國中產階層的定義是:“家庭年收入在1.15萬到4.3萬美元,即家庭年收入8萬到3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群體。”顯然,按照這個“公式”來計算,我國中產階層群體很龐大。但是,這個結論讓人感到被“中產”。要知道家庭年收入8萬元,在一些城市并不屬于高收入。即便是年收入30萬元,要買房、買車、生兒育女,贍養老人,保障日常醫療、教育、生活消費等,也只能說是“湊合”。
很多普通人不愿意承認自己屬于中產階層,因為大家自認“中產”的底氣不足,害怕引來圍觀。
衡量一個人、一個家庭是否屬于“中產階層”,需要多重評價指標,而不能是簡單的數字疊加。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中產階層的生活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語。這是目前我們的國情。所以,對于我國中產階層群體的評估,還是要慎重和科學一些,不可輕易下結論,一旦結果相差較大,就很容易誤導公眾。
由此來看,爭論有多少人進入中產階層沒有多大意義,也沒有必要為此陷入無休止的糾結。等我國經濟發展到更理想的階段后,中產階層的“分水嶺”就會自然形成,屆時,大家不妨再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