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成新出行方式 摩拜、OFO“橙黃大戰”一觸即發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段時間以來,共享單車+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的新出行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觸手可及、停放方便、廉價快捷,共享單車也理所當然地成了資本圈最熱的話題。在完成C輪融資后,此前主要深耕校園共享單車服務的OFO共享單車,也就是小黃車昨天(17日)宣布,將正式進軍城市單車服務。
僅僅半年時間,單車已經站上共享經濟的“新風口”。這也意味著,覆蓋摩拜單車,OFO和其他共享單車項目,一場范圍更大的單車大戰正在打響。
在成立兩年后的首場發布會上,第一次正式走到臺前的OFO聯合創始人兼CEO戴維頗為興奮。即便在發布會會場外,和一排排小黃車擺在一起的,是數量相當的橙色摩拜單車。
戴維說:“目前OFO已經擁有了超過300萬的城市和高校用戶,連接單車數量達16萬,總訂單量達4000多萬。OFO已經做好準備為城市用戶提供服務。我確實非常高興,因為發布會外我就看到很多的車,除了我們自己的車,還有別的車。這太激動了。為什么?因為城市共享單車的數量在增長。”
同時增長的還有競爭者。今年9月,優拜單車宣布完成1.5億元A輪融資,計劃在11月中旬開始在上海等城市投放單車,騎唄、野獸騎行等品牌都宣布將角逐共享單車市場。不完全統計顯示,超過20家投資機構入局共享單車市場,甚至有公司僅僅憑借App上架而未開展實質運營便獲得千萬元級的融資。
共享單車為什么能夠紅起來?在摩拜創始人胡瑋煒看來,連接城市軌道交通和每個人家門口的出行剛需,自行車是最好的解決路徑。
胡瑋煒說,買了一輛車,其實只有低于2%的時間是在利用的,其他時間要么是在停車場里,要么堵在路上或者去找停車場的路上,如果有一輛自行車,在百米之內能找到,用半小時一元錢的價格騎走,這個事情是非常便捷的。
在長期關注城市共享單車發展的上海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看來,市場空間很大。他表示,說到底,城市的出行解決還是要依靠公共交通加自行車這樣的方式解決。(所以)共享單車的發展,會比滴滴打車的發展良性的多,因為小汽車的總量是要控制的,所以無限的發展它與城市發展是背道而馳的。但是自行車其實不會太干擾。上海、北京這樣的2000萬人口的大城市,每天出行的人都在幾百萬,現在投放量就是幾萬,那就算他滿打滿算一天用五次,也不過才幾十萬。
市場很大,這已經足夠說明為何資本加速涌入。但對于共享單車如何盈利,不少觀點認為,目前還缺少明確的方向。中關村信息消費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包冉表示,商業模式現在確實還沒有看到,目前來說這個行業還是處于依靠花錢,用風險投資的資金來大規模的圈占市場和給用戶品牌灌輸的一個階段。
小單車變成了“大生意”,開始燒錢大戰后,不同平臺如何在更大區域區域性合理安排投放與密度,無疑會是新的挑戰。而怎樣在市場中廝殺中獲得更多的用戶,已經成為了OFO或者摩拜們最先需要考慮的問題。胡瑋煒表示,互聯網經濟,確實是使用的人員越多,價值就越能體現。
隨著共享單車的快速發展,其他一些問題也在顯現。在地鐵,公交換乘等樞紐區域,停車需求與公共空間資源之間的沖突最先激化。就在不久前,上海軌道交通交警部門已經連續約談摩拜等共享單車公司,“約法三章”要求,使用者必須停入有明顯標志的單車集中區域,如果需要增設停車位,也須向警方報備。諸大建認為,這些問題,需要依靠平臺和政府合力解決。他表示,既然是公共自行車,企業平臺就必須考慮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和用戶之間的二元關系,而是包括企業、用戶和政府之間的三元關系。如何在公共空間做到有序,這是未來的一個很大的挑戰。而第二個問題,在當前已有的城市設施的條件和空間來上來說城市共享單車發展、停放是遠遠不夠的。當前的重要的工作,是要看政府頂層對(自行車)出行的設計,這必須要問問,我們的城市政府準備好了沒。
這場單車大戰考驗的不僅是覆蓋密度和線下運營的能力,當單車的規模達到一定范圍,車的體驗也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事情。
隨著車輛的更新、越來越成熟的城市運營和背后的資本站隊,單車大戰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規模戰,其面臨著更多的復雜因素,以及他們要時刻警醒如何不重蹈覆轍當年的專車大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