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政商界人士:歐盟履行入世承諾宜早不宜遲
談及歐盟能否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承諾義務,歐洲中小企業聯合會副主席、歐洲工商業聯合會成員瓦西利斯·科爾基迪斯有些激動。
“我絕對支持如期履約。事實上,我兩周內就要去布魯塞爾跟歐盟層面的人士討論這一問題。”科爾基迪斯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時代開始,歐洲就是建立在自由貿易的開放精神基礎上的。在這個意義上,他坦言,“說不能履約的人未免像在自我否定。”
他指出,反對履約的那些人也許沒有意識到,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歐洲投資,“這實際上是把中國對歐洲貿易順差所得又投回歐洲,幫助我們改善經濟了——因此這種關系是平衡的。”
科爾基迪斯同時是代表希臘比雷埃夫斯當地大批企業的工商會主席。他以中國中遠集團為例說道,中遠并購項目在希臘創造了就業、提振了當地經濟,且很好地履行了社會責任,“這完全符合歐洲的利益。”
在23日至24日舉行的第七屆中歐論壇漢堡峰會期間,瓦西利斯·科爾基迪斯的看法在中新社記者采訪的多位歐洲政商界人士中不乏代表性。
他們大多認同,徒增沖突對抗的保護主義不是應對全球挑戰的解決之道,歐盟應當同中國發展建設性的合作關系,而如期履行中國入世承諾義務,正是建設性合作關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絕不支持保護主義。”思智浦(NXP)半導體德國公司CEO魯迪特·施特羅表示,歐盟履約恐怕需要“讓政治的歸政治”,“我們作為企業只希望繼續參與中國市場成長,與中國企業合作開創雙贏局面。”
當被問及歐盟12月中旬如期履行承諾的前景,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約施卡·菲舍爾向中新社記者坦言,歐盟機構非常復雜,“我無法預測歐盟的最終決定,但我們很快會看到結果。”
在漢堡商會總經理施密特-特倫茨看來,從歐盟的角度,要完全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尚“存在一定的障礙”,如中國的所有制和經濟體制方面與歐洲仍存在區別,“但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現在已經到了(履約)時間節點,而中國經濟也正處在轉型之中。”
“至少有一點是人們可以確信的,那就是中國和歐盟的關系應當保持良好和健康,并且不斷向好。”菲舍爾表示,考慮到美國下一屆政府對待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區域性自由貿易安排上或將轉為消極態度,“這將使得歐洲和中國的經濟聯系變得更加密切,貿易的重要性將得到凸顯。”
菲舍爾同時批評德國政府當前在中國企業并購德國公司上設置障礙的做法是“制造不必要的麻煩”,“每個國家、經濟體都會有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資產,然而如果政府部門認為有特定的高科技企業不希望出售,那么需要一個清晰的定義。”
“我對德國政府的建議是,打開天窗說亮話,這樣中國企業自然會明白了。”他說,“一樁并購就快要達成了,最后一刻卻被叫停,這不是理性的做法。”
“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經濟轉型將繼續推進下去,如果承認中國已經是市場經濟這一事實,這將給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大的騰挪空間。這需要通過對話和交流來逐步達成一致。”施密特-特倫茨預計,盡管目前仍有工作尚待完成,但中國經濟轉型最終會從歐方履約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