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連續11季度領跑全國 重慶有何秘訣?
今年第三季度,重慶經濟增速10.7%,連續第十一個季度領跑全國。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重慶經濟緣何能夠跑得快、耐力足?半月談記者最近深入重慶采訪了解到,這個既沒有突出區位、人才優勢,也沒有明顯資本、技術優勢的地區,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較快增長,關鍵在于正確把握市場規律,遵循新的發展理念、探尋新的發展路徑,通過集群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一體化發展,持續聚集發展動能、不斷激發經濟活力。
行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不時可看見噴涂著熊貓圖案的力帆新能源汽車“盼達用車”穿行在大街小巷。這是力帆集團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服務。
“除了重慶,我們還在杭州、成都、鄭州等地推出了‘盼達用車’,今年將進入北京、天津、廣州、廈門等城市。”重慶力帆集團副董事長陳衛談及未來信心滿滿:“到2020年,‘盼達用車’有望實現3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租賃規模!”
力帆汽車只是重慶汽車產業迅猛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重慶引進培育了以長安為龍頭、10多家整車企業和1000家配套企業的汽車產業集群,形成了超過300萬輛的年產能,全國每8輛汽車就有一輛“重慶制造”,重慶由此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研發制造水平也位居全國前列。
電子信息產業是重慶的另一大支柱產業,全球每三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重慶制造”,并形成了集合5家品牌企業、6家代工企業和800多家配套企業的產業集群。今年前三季度重慶計算機產量逆勢增長6.7%,手機產量達到2.1億臺、同比增長65.1%,液晶顯示屏、液晶顯示模組產量分別增長8.8倍和56.5%……
隨著美國康寧、法國液空、惠科8.5代線等配套延伸項目陸續投產,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將進一步向“芯、屏、器、核”多終端體系延伸。
在渝北區仙桃國際大數據谷,記者看到了與單一產業的工業園區完全不同的景象:近百家電子信息、物聯網、大數據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于此,形成“硬件與軟件混搭,開發與應用協作”的產業鏈條。預計到2020年這里將匯集龍頭企業30家、核心企業300家、總部注冊企業100家,實現產值1000億元。
“體量大,還要速度快,就必須在創新驅動上下工夫、在延伸價值鏈中做文章。”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涂興永告訴記者,今年前三季度,重慶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了11.1%、21.7%,繼續扮演著重慶經濟“主引擎”的角色。
創新發展:著力培育新興產業
2014年,重慶按照“技術有前景、市場有需求、重慶有基礎”的原則,把電子核心部件、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及智能汽車、MDI及化工新材料、頁巖氣、生物醫藥、環保確定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郭堅說:“重慶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瞄準產業前沿,從替代進口中找到國內需求。”重慶生產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筆記本電腦,但集成電路、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需要進口,進口替代市場前景廣闊。
隨著去年重慶京東方8.5代線項目投產,重慶生產的液晶面板部分替代了進口。全球芯片制造商有30多家,但生產半導體封裝載板的企業只有3家;今年初我國首個半導體封裝載板生產基地奧斯特重慶工廠投產,意味著重慶在芯片硬件環節贏得先機。
在重慶京東方項目的帶動下,法國液化空氣、住友化學、美國康寧等17家產業上下游“巨頭”落戶兩江新區,打通了精密注塑、精密沖壓、背光源、導光板、偏光片等液晶面板產業鏈條各關鍵環節,一個全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重慶永川區在兩年多時間里聚集了固高科技、廣州數控、臺正集團等170多家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這170多家企業中,既不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龍頭企業,也有細分行業中的“全球單打冠軍”,基本形成了整機、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相配套、產業鏈條協同創新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據統計,2015年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166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50%;今年上半年這十大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24.8%,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28.3%;下半年重慶又有一大批新項目投產,全年產值有望繼續快速增長。根據重慶的規劃,到2020年全市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
此外,重慶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服務業。“這不僅為制造業提供了物流、金融、貿易等服務,形成強大的配套供給能力,還極大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企業成本,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重慶大學經濟學教授姚樹潔說。
開放發展:從“末梢”變為前沿
重慶位于西部內陸,長期處于對外開放的“末梢”。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促使重慶重新思考自己的“經濟地理”——如何利用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連接點的優勢,實現內陸開放,融入全球產業鏈。
2011年,“渝新歐”班列問世,憑借“時間只有海運的1/3、價格只有空運的1/5”的優勢,創造性地開辟了從中國內陸到歐洲的貨運新通道;如今“渝新歐”占據了經阿拉山口出境的多條中歐班列貨值的80%。
在“渝新歐”的帶動下,重慶開放發展的大戲按點、線、網逐次展開。
今年4月28日,10輛滿載貨物的卡車從重慶出發,42小時后經廣西憑祥口岸抵達越南河內,標志著重慶到東盟的國際公路物流大通道東線通道正式開通,未來重慶還將開辟到老撾萬象的中線通道和到緬甸仰光的西線通道。
一周后,一列搭載著健身器材的“渝新歐”班列從德國杜伊斯堡駛出,12天后抵達重慶;貨物在保稅區分包分撥后搭乘飛機,5小時后抵達新加坡,開辟了從歐洲經重慶到東南亞的鐵、空、公多式聯運大通道。
至此,重慶形成了向西直達歐洲、向南連接東南亞和南亞、向東直抵太平洋的“Y”字形國際大通道,這不僅契合了“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還形成了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的國際交通網絡。同時,憑借水陸空三個國家級交通樞紐、三個一類口岸和三個保稅區,重慶形成了國內唯一的“三個三合一”開放平臺,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正是看中了重慶的未來,中國與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今年1月正式落戶重慶,強烈的“吸磁”效應不斷顯現:境外企業首次到內陸地區發行熊貓債、多家重慶企業赴新加坡發行企業債、雙方擬合作建設海底通信光纜……僅上半年,簽約項目金額就高達131.4億美元。
開放通道和開放平臺的構建,極大促進了重慶產業發展,而重慶產業的發展壯大又支撐了開放的拓展完善。
8月4日,惠普重慶生產基地生產的第一億臺筆記本電腦下線。惠普作為首家在內陸地區開展電子產品加工貿易的企業,不僅引領了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的崛起,還推動了重慶離岸金融結算等業務的拓展。
“目前我們在歐洲、中亞、中東、南亞、非洲地區部署了五大區域清算環,覆蓋了42個國家。”重慶錢寶跨境科技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使用直接清算,可為企業節約50%以上的清算成本。
一體化發展:
五區域各優其優、各美其美
初冬時節,位于三峽庫區腹地的云陽龍缸“云端廊橋”游人如織。一年前,這座懸浮在峽谷中700米高空的全球最長玻璃廊橋問世,半年后,云陽龍缸景區實現綜合收入7億元,“云端廊橋”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和“富民工程”。
這座玻璃廊橋的上馬,得益于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
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并存,自2013年起,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因素,全市38個區縣被劃分為五個功能區域,并輔以產業、財政、考核等50多項政策措施,推動資源要素向各功能區域重點產業和重點區域聚集,引導各區域差異發展、特色發展、聯動發展,促進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
云陽縣縣長覃昌德告訴記者,新的發展理念取代了“唯GDP論英雄”,新的考核辦法對云陽的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加分較多。“我們圍繞‘面上保護、點上開花’做文章,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新路子。”
由于生態保護得力、旅游發展迅猛,過去兩年云陽縣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身份躋身重慶區縣考核前三。
“資源要素配置不斷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產業布局、人口分布更趨合理,各功能區域各優其優、各美其美,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的格局正加快形成。”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重慶都市功能核心區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幅僅為0.6%,但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80%,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業要素資源進一步聚集;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的工業增加值都增長了11.2%;都市功能拓展區作為高端制造業聚集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到了全市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