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武侯祠在什么地方;諸葛武侯祠在什么地方樂山大佛
來成都辦事的時候有半天閑散時間,刷朋友圈發現剛好有位久未見面的老朋友也在成都開會,于是相約甚歡。說來有趣,兩個人同在一座城的時候沒有時間,甚至也想不起來要見面,到了另一座城,卻好像見不到就留下人生遺憾了。
原本說去喝茶,碰了面,朋友說畢業后第一次來成都,很想去武侯祠。確實,成都作為一座有著4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也有著眾多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但如果在成都只有半日閑散時間,武侯祠+火鍋或者串串,算是不妄來一趟。
諸葛亮作為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大的人物之一,紀念他的武侯祠全國各地有十家,諸葛亮的出生地山東沂南、安葬地定軍山下、隱居地襄樊隆中、駐兵地陜西勉縣等等。但在這十座中,成都的武侯祠卻是最出名的,因為它是我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也就是劉備和諸葛亮一同被人們紀念的祠廟,也成了成都最知名的景點。
最開始的時候,這個地方是諸葛亮為蜀漢帝劉備選址下葬的地方。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故后靈柩運回成都,在此下葬,史稱惠陵。按照那個時候的制度,有陵就要有廟,所以就有了漢昭烈廟,如今大門口的牌匾上依然是這四個字,只是諸葛亮的武侯祠名氣太大了,都蓋過了劉備的漢昭烈廟。
最早的時候,諸葛亮的武侯祠并不在這里,而建在現在的人民公園旁邊。大概在南北朝時期,武侯祠被遷了過來,挨著惠陵和漢昭烈廟,寓意:良臣伴明君。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到蜀地任藩王,推出“君臣合祀”,自此劉備與諸葛亮被放在了一個廟內祭祀。
進了大門,中軸線的兩側分別有一唐碑和明碑。這唐碑是武侯祠內現存的50余通碑碣中歷史價值最高的,碑文由曾任監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又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之兄的柳公綽所書寫,蜀中名匠魯建所鐫刻。因文章、書法、鐫刻都屬上乘,被后世譽為“三絕碑”。
沿著中軸線邁過二門,就是匾額為“業紹高光”的劉備殿,也就是昭烈廟。雖說“君臣合祀”在一個廟里了,但祭祀殿還是分開的。貼金的劉備塑像坐于正中,高3米,儀容豐滿,大耳垂肩。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北地王劉諶像。殿中原本還他的兒子劉禪像,但因劉禪昏庸無能,喪權辱國,宋真宗時被四川地方官撤除了
兩側偏殿,東側是“義薄云天"的關羽和他的兒子,以及周倉的塑像,西側是“誠貫金石"的張飛和他的祖孫三代塑像,其余文臣武以龐統和趙云領為首各十四尊,分列兩旁。
過道上是岳飛抄寫的前后出師表,咱們上學時學過,你還會背嗎?
劉備殿之后便是諸葛亮的武侯祠,不過有一小階向下的臺階。武侯祠略低于漢昭烈廟,象征著古代的君臣關系。
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后謚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大殿匾額上寫著“名垂宇宙”,諸葛亮真的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位沒有非議的人物之一。
這里還有一幅非常著名的對聯,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一個“攻心”,一個“審勢”,不光治國理政有用,為人處世皆如此啊。
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正中渾身貼金的諸葛亮像是我們熟悉的樣子,羽扇綸巾,神態自若。東側兒子諸葛瞻,西側孫子諸葛尚。諸葛亮鞠躬盡瘁,最終積勞成疾,54歲就病了,兒子37歲、孫子19歲時戰死沙場,一門忠烈,堅貞不屈。
主梁上八個鎦金大字:”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這取自于《誡子書》中,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才是真正的“雞湯”!
武侯祠之后是三義廟,因桃園三結義得名。這個廟原本不在這里,是后遷入的。
劉備的墓“惠陵”在諸葛亮殿的西側,之間有紅墻夾道相連。據《謚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
雖然也有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布局,但規模很小。劉備是帝王里少有的沒有厚葬的,“惠陵”轉一圈用不了幾分鐘,不過也因此而從未受到過被盜的驚擾。
墓前立有清乾隆年間“漢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
除了以上的文物區,武侯祠這個大景點還有園林區和錦里兩部分。不冷不熱的日子里,逛逛園林區的亭臺水榭也蠻怡人的。錦里在武侯祠的外面了,出去票就作廢了,所以務必看完文物區和園林區再去錦里逛吃哦。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游!怎么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駕游,盡請關注游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