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溪口旅游景點大全;溪口美食小吃是什么
浙江,寧波,奉化。
地處浙江沿海,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縣,被譽為“彌勒圣地”,自古人文璀璨之處。
一起來看奉化全部8處中國傳統村落,這些美麗風光值得去看。
1 溪口鎮巖頭村
巖頭村距離溪口鎮中心12公里,名列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自宋景德三年至清末,巖頭一直隸屬剡源鄉。村落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920年以來一度稱巖頭鎮,至今已有650多年歷史。巖頭村距離溪口鎮中心12公里,名列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自宋景德三年至清末,巖頭一直隸屬剡源鄉。村落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920年以來一度稱巖頭鎮,至今已有650多年歷史。作為古村的巖頭,至今仍保存著大量明末清初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占全部建筑數量一半以上,而且古村格局與風貌基本完整。
巖頭村風格各異的民居院落分別散落在巖溪的兩邊。“廿四間走馬樓”、“三道閶門”、“中三院”、“下三院”等清朝至民國時期的建筑群隨處可見。江南民居中五馬頭墻非常罕見,必須要有一定地位的望族才可建造,在巖頭村卻有不少。保存至今的還有崇本堂、報本堂、錢潭廟、存善局、筏埠等許多舊時鄉村公共建筑。走進這些建筑,有種穿越時光隧道的感覺。
走進村里,可以看到小橋人家、田園靜謐的景象,透著一種清新寧靜的悠遠韻味。從空中俯瞰,整個村落傍水而建,民居面街臨河,鄉村景觀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一體。巖頭村的村口有一座古橋——廣濟橋,清晚期由巖頭村著名能工巧匠毛和泰父子建造,距今約130年。
2 奉化市尚田鎮苕霅村
尚田鎮苕霅村,以村南苕溪而得名,曾用條宅等名。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
苕霅村原本名為“(雨召)霅”,(雨召)是宋朝時期自奉化三石村遷居而來的陳姓始祖造的字,電腦上打不出來,后來改為“苕霅”,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兩個字怎么讀,于是干脆改為“條宅村”。
走進村子,田園人家風貌,村子中心存有一些舊胡同,里面十分清靜,胡同兩側是磚石結合的舊宅,和蔥蘢的桃樹。村內古建筑有陳宗熙舊居,由陳宗熙出資于上世紀40年代末所建。該建筑正屋保存尚好,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作為名人舊居,人文內涵豐富,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傳統建筑另有:亨仁房、龍泉廟等。
苕霅村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這里的布龍遠近聞名。布龍是奉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800多年的歷史。苕霅村是奉化布龍的起源地,也是代表地,村子里不僅建有布龍傳承基地,每年春節或者傳統節日,村子還會舉辦布龍活動。
3 蕭王廟街道青云村
位于蕭王廟街道,因“聯步青云坊”而得名,是一個具有近千年歷史的文化名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距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的奉化青云村,北臨剡江,西傍泉溪,南望同山。兩條河流穿村而過,形似玉帶。據《孫氏族譜》記載,青云舊時稱孫家,亦有“湖瀾”的別名。上世紀50年代初建立行政村之時,因村中“聯步青云”牌坊,故定名“青云村”。
青云村古村區現有傳統古建筑保存數量龐大,主要類型有民居、祠堂、藏書樓和橋梁等。村莊整體風貌保存了清末民國時期的風格,是寧波市目前保存較好的古村落之一。
行走在青云村的古街巷,舉目所見的盡是石梁老屋,迎面而來的盡是書香氣息,當地出過多位藏書家和名人雅士。一世祖原甫公用“學而優則仕”為后世青云村播下了讀書種子。從唐宋時代至清朝科舉制度廢除,青云村出了10多位進士,輝煌一時。
村落中“聯步青云”牌坊歷史悠久,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村人孫勝嗜書如命,在村中筑竹莊書屋藏書,后高中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可謂青云直上?;实圪n封在村中修建牌坊一座,加之孫勝又十分羨慕岑參詩句“聯步趨丹陛,青云羨鳥飛”中的意境,將牌坊命名為“聯步青云”。
因有著孫勝造屋藏書的古老記憶,在這里,愛書、讀書、藏書一直一脈相承。村里現有“七千卷藏書之樓”“天孫閣藏書樓”、孫氏宗祠的家族藏書樓等3處藏書遺跡。除三座藏書閣外,歷史上還記載著孫氏子孫興辦的湖瀾書塾、崇文書塾、培文書塾、仰山書塾等。
如今在村落中行走,古老的建筑隨處可見對聯、楹聯、匾額上展示的家風家訓,不僅讓馬頭墻黑瓦片更顯特色,更成為該村每一個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村落中有許多閶門,如德星聚閶門、仁德巷閶門、厚德苑閶門、三茂閶門、逢吉廬閶門、仁為美閶門、東初閶門等。這些閶門為青云村大戶人家的住宅,錯落有致,古韻留香。
德星聚閶門,是原黃埔軍校軍醫院院長孫從欽先生的故居,位于大茂弄,是晚清時代建筑。東初閶門是清代大豐商業銀行董事長孫鶴皋先生的故居;五豐閶門是民國時期中央樂團指揮家孫延康先生故居。這些古老的閶門,記錄著這個村落久遠時光的記憶。
這個滿是歷史感的古村落,處處可見古樸青磚墻、幽長巷弄胡同,走在這里,仿佛走在歷史的時光里,更像是走進一座古建博物館,觸摸每一塊磚似乎都能觸摸到歷史。
4 溪口鎮棲霞坑村
奉化溪口鎮, 棲霞坑古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四面環山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古村,這就是唐詩之路上的棲霞坑古村。
棲霞坑原名桃花坑,是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寧海的唐詩之路的項鏈上一顆美麗的吊墜。這條唐詩之路,千山競秀、萬壑爭流,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朝詩人陸龜蒙的《四明山九題詩》中,有“云南更有溪,丹礫盡無泥”的詩句,句中的“云南”就是今天的棲霞坑。
據《四明棲霞王氏宗譜》記載,棲霞坑王氏先出于山東瑯琊,自六朝始遷越州諸暨,后遷明州奉化,再返遷四明棲霞坑,棲霞坑村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巧合的是剛去了王羲之的故里嵊州金庭鎮的華堂村,村里的王氏也是王羲之的后裔,書圣王羲之就葬在金庭的瀑布山下,金庭與棲霞坑相距20公里。
快到村口能看到一座清朝時的單栱的石拱橋,橋名“長壽橋”清晰可辨,旁有長安庵。
村口一排氣派的馬頭墻躍入你的眼簾,墻面上鏤空的石窗依然完好,門楣上的“世襲槐蔭”的字跡清晰可辨,這是村里曾經最好的建筑洽成祠堂,如今只剩一睹氣派的馬頭墻在訴說著昨日的榮耀。洽成祠堂也叫式轂堂,建于1896年。
一條筠溪穿村而過,人們沿溪筑舍而居,繁衍生息。兩側老宅古韻尤其秀麗古樸,恍如進入桃源。
5 裘村鎮馬頭村
位于奉化市裘村鎮東南的象山港畔、銀峰腳下,一個千年文化古村落。名列第4批中國傳統村落。
早在唐末天佑二年(905年)、宋天圣五年(1027年)和大宋南遷(1127年)前后有三支唐中宗時進士,太子太傅陳邕后裔徙遷至此,開族建村,迄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
馬頭,古稱“鵁鶄”。鵁鶄是一種水鳥,因馬頭地處海濱澤國,鵁鶄聚棲,故以此作為村名。又因村東南有馬頭山、馬頭巖、馬頭渡,清中葉又設有馬頭浦,后改為現名。
馬頭背倚銀山,三面環山,東南面臨象山港海灣。村東村西各有一條溪道流經,水系縱橫,阡陌交叉。馬頭既有崢嶸的山岳、浩淼的溪道河海,又有廣袤的田疇。不但山青水秀,風光旖旎,而且物阜民豐。
馬頭自古就是海防要地、交通要塞。人間彌勒——布袋和尚在這里留下了教化百姓和圍海造田的足跡。海上絲路、甬象古道在此設埠,對馬頭的發展影響深遠。馬頭又是防匪、抗倭和清初立樁劃界海禁之所,先祖們歷經桑田滄誨。
進入馬頭村,宛若穿越時空千年。村口及村中有牌樓、石亭,與斑駁的舊民居構成一幅江南的水墨畫卷。這里的每一片青磚瓦當,每一個花壇、墻角,每一根時光浸染過的舊柱,都好似在風中訴說著光陰里遠去的故事。
目前馬頭村的古建筑群大概有4萬多平方米,還有18棵古樹、11口古井、3條古道等諸多古樸元素。例如,馬頭村至今仍保留著十來個清代堂前廂房門進院落,以及晚清民國時期的單門獨院的三合院閶門。
村里保存最為完整的就要數惟塈堂了,惟塈堂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馬頭村現存的最老民宅,俗呼酒坊,建于清嘉慶年間。
6 西塢街道西塢村
西塢古村。一個美麗的江南水鄉古村落,名字都滿帶著江南柔情。西塢村,歷史悠久,形成于春秋時期,因處于水網地帶,自古商賈云集,明清建筑星羅棋布,有“水陸通明州”、“小寧波”的美譽。
西塢最令人過目難忘的就是橋和水,到了這里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感嘆:“君到西塢見,人家盡枕河?!蔽鲏]村四面環水,東西南北四條河流形成“井”字形圍繞著村莊。行走亦或是坐船游在村中,隨便一低頭或是抬頭,便會有橋躍入眼中。
說到西塢的橋,則不得不提居敬橋。居敬橋位于西塢街道的北端,是一座東西走向的三孔石砌拱橋,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后又在明清時期經歷數次重修、重建。居敬橋最早名叫龜徑橋,取龜的長壽延年之意,是奉化有確切年代記載的最古老石拱橋,更是西塢村的代表。
西塢的橋數目眾多,或歷經歲月而古樸莊嚴,或簇新精巧,桑園橋、聚星橋、永豐橋......見證著西塢的繁華與平凡。
西塢歷經2000多年的時光,依舊較好地保留了歷代以來逐漸發展成形的江南傳統水鄉格局和眾多歷史文化遺產。
步入西塢,就能領略到濃濃的古宅韻味,那一排排依河而建的民居透著歷史的悠遠。西塢的民居沿井字河四面鋪開,有49條古弄貫穿其中,形成了路路相連、弄弄相通的格局。700多年來一直流傳“36個祠堂、72個堂前”之說。因為檐廊相連,即使下大雨,從鎮北走到鎮南,穿過10弄22個墻門,也不會滴水沾衣。
7 大堰鎮大堰村
四角坪、自來山、石頭嶺、仙人頭、后門山,四周青山環繞,一條寬闊的縣溪從村中緩緩地流過,綠水青山中的浙江奉化大堰古村。大堰村是大堰鎮的所在地,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愁小鎮”。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大堰,原名大萬竹,宋舒岳祥在《留耕堂記》中載:鄞之南邑有山曰連山,山之大塢名大萬竹。村里以王姓為主,宋初自柏坑遷居而來,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縣令周因帶領村民在村前的縣溪修筑了一條灌溉抗洪的石壘活動壩——大堰磡,于是改名叫大堰。
大堰古宅大都分布在大溪路上,從最上面的王鈁故居門樓開始由北往南走是最好的游覽線路。
王鈁故居門樓是大堰村最好的古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白閶門、毛家閶門等,也是大堰村保存完好、精致的古建。
8 大堰鎮董家村
大堰鎮董家村地處奉化西南山區,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在兩山峽谷之間,縣溪自南向北將村落一分為二,村沿溪呈狹長形分布。分為東岸和西岸兩部分,兩岸分布著13座閶門、16個道地、近200間古民居和1個祠堂,是晚清時期的建筑群。東岸有旗桿閶門、八房道地、六房閶門、下六房道地、上第三份道地和董氏宗祠等,西岸有二房閶門、下第三房閶門、黃道閶門、六份道地等、大份道地等。
溪東岸為村落主要聚居地,瀕溪的道路為主干道,一條條小巷小弄與之垂直相交,形成梳子狀的村落街巷布局。傳統建筑錯落其間,以傳統民居居多。
村內據傳有兩百多年水井一口,但無可考之處。另有一株三百多年古苦櫧立于村旁。明永樂年間,董氏先祖慶云公遷居此地,為董家村始祖。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更多古村古鎮查看“古村記”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