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邙山皇陵的歷史背景,洛陽邙山有多少帝陵
· 北邙山 ·
一座山,厚重在歷史里,鮮活在文字上,扎根在鄉愁中;橫亙在黃河南岸,矗立在洛陽城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北邙山平均海拔只有二三百米,卻是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道教典籍中被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更有6代24帝長眠于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
為什么那么多王朝定都洛陽?為什么邙山是歷代帝王欽選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度100多公里。邙山為黃土丘陵地,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
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后長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一說。故而,邙山之上古墓眾多,“無臥牛之地”。
2002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準“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立項。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承擔了此項任務,該文物隊隊長史家珍說,經過文物工作人員五年的艱苦工作,已初步確定“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史家珍說,陵墓群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東漢帝陵分別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帝陵為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分別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分別是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后唐帝陵為明宗徽陵。
這24位帝王有的在歷史上曾叱咤風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以遷都促進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閃而過,僅在歷史中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如漢沖帝劉炳,他2歲即位,3歲即崩,在位還不到一年。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嚴輝介紹說,整個陵墓群占地面積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洛陽市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南游殿村—山化鄉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
那么,為啥這么多名人和帝王喜歡埋在邙山呢?主要是因為洛陽地理位置重要。
《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曾臨洛水之濱,他向南可以看到伊闕、木谷、軒轅,向北望見太行,認為此地是極佳的建都位置。周公則親自勘測其地,繪制了詳細的城市規劃圖,營建洛邑作為陪都,到周平王時則正式遷都,開創了洛陽作為都城的歷史。此后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后)、后梁、后唐各朝以此為都,是為九朝故都,歷時達1300多年。
簡單點說,洛陽南有洛河,北依巍巍邙山,易守難攻,所以有很多王朝把這里當做了首都,成為政治中心。這樣,很多優秀的人才就會聚集到這里。生老病死是正常的輪回,死后就需要尋找下葬地。中國人的觀念中,山是最后的葬地,而距離洛陽最近的山就是邙山。此外,洛陽被描述為“四山緊拱,河洛悠揚”的“大聚會”之所,而洛陽北面的邙山不僅是“中龍”主脈的聚結處,且有伊、洛、瀍、澗四水乃至黃河環抱穴地,是葬地的上上之選。所以,久而久之,帝王及達官貴人等等都埋在了邙山。
除了帝王外,老百姓也葬在這里。唐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舊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說明,唐朝的時候,山上幾乎都埋人了,就是花錢也找不到可以做墓穴的地方,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北邙山,是洛陽的脊梁,是洛陽的圣山。站在遠方,用崇敬的目光打量著它的每一寸肌膚,它活躍在我的感情里;在歷史的長河里凝視著北邙山朝氣蓬勃的面容,它扎根在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