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來與朗逸哪個好、寶來朗逸哪個好看
從捷達和桑塔納開始,一汽-大眾與上汽大眾的車型或多或少就開始有些定位重疊。隨著二者產品線的擴充,甚至出現了定位相同的車型。但相對于其他車企的內部消耗,南北大眾的日子卻過得很滋潤,轎車排行榜上多半都是這兩家的產品。
5月25日全新一代朗逸上市的時候,“同門師兄”全新一代寶來發布了一張CP感滿滿的海報,可謂是官方定調了。既然如此,我們就聊聊這對“同室操戈”了十年、率先開創專為中國市場設計卻又互為對手的的兩款緊湊型轎車——全新一代朗逸與全新一代寶來(以下均簡稱為朗逸和寶來)。
在外觀上,朗逸和寶來都是基于MQB平臺研發,基礎一樣。但外觀設計就有了很大的區別,第一眼看上去,朗逸顯得更為時尚前衛,寶來則顯得穩重一些。
朗逸更時尚前衛/寶來更穩重
以下均為上圖朗逸/下圖寶來
可以說在外觀上,朗逸率先應用了源自Arteon的設計語言,相較此前的車型要更為大氣。而大燈組、進氣格柵處的線條更加柔和,也營造出了更加年輕前衛的感覺。
相對而言,寶來的外觀設計相比現款變化不大,主要是針對原有的造型進行了調整。狹長的大燈與中網相融合,拉伸視覺寬度,依舊營造出標準的大眾既視感。
均應用LED大燈/但寶來不帶透鏡
除入門的風尚版以外,朗逸均配備了透鏡式LED大燈
寶來的頂配車型仍不帶有透鏡結構,有些可惜
在燈光配置上,兩款車就體現出來了不小的差異。朗逸全系標配LED大燈,除去入門的風尚版車型外,均采用了透鏡式LED大燈,可以避免光線散射;寶來是否會全系搭載LED大燈我們仍不確定,但頂配車型的大燈內部不帶有透鏡結構,未免有些影響顏值。
朗逸更具有線條感/寶來相對克制
朗逸的車身側面和尾部造型運用了多線條設計來體現整車的視覺效果,設計師很好的運用了雙線條來進行修飾,整體呈現出良好的視覺效果。平直的雙腰線設計,尾部的內凹設計,寥寥數筆勾勒出來大氣穩重的尾部。
相對于朗逸而言,全新寶來從翼子板處向后揚起的腰線,層次分明的小鴨翼,都讓寶來的造型在穩重之中略顯張揚。尾部通過三段式設計,有一定的橫向延展視覺效果,與前臉設計元素遙相呼應。
全新一代朗逸
全新一代寶來
另外朗逸C柱采用了辨識度較高的后三角窗設計,這樣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豪華感,同時也保障透光性也更有隱私,如果網友傻傻分不清楚全新朗逸和全新寶來的話,就看這款車有沒有后三角窗。
我不知道該說啥了,大家來找茬吧
配圖為朗逸
配圖為寶來
相對于外部造型的明顯不同,兩款車的內飾雖然都變好看了,但整體造型區別不大。寶來的中控屏幕向駕駛員有所傾斜,更方便駕駛員操作。另外,朗逸的副駕駛位前的飾板造型紋路略有不同,采用拉絲漸變設計,而寶來則采用高光配飾版設計,在細節上明顯朗逸更為突出。
一樣的軸距帶來了相同的空間表現
體驗者身高184cm,前排座椅調至最低時,可獲得四指的頭部空間。得益于后排頭頂處和前排座椅靠背的凹陷設計,此時后排可獲得四指的頭部空間和一拳三指的膝部空間。(配圖為全新一代朗逸)
身高1.75m的體驗者進入車內,頭部有將近一拳的空間。
后排的膝部空間表現挺好,有兩拳的表現,頭部則有四指。
中間雖然有座位,但是并不適合坐人,一是頭部空間不是很好,二是腳部空間受到中央突起物影響挺明顯的。
十年來兩款車賣的怎么樣?
本是同根生
至今仍受不少人追捧的初代寶來
率先進入中國的大眾旗下不乏捷達、桑塔納這樣的拳頭產品。但21世紀的頭幾年,日韓系轎車已在市場中有崛起的勢頭,尤其是在10-15萬的價格區間上,大眾品牌已經逐漸被對手拉開了差距。一汽-大眾推出的寶來、高爾夫、速騰等車型都沒有取得預期的銷售業績,而上汽大眾(當時還叫上海大眾)在緊湊型轎車市場甚至沒有產品布局。相比伊蘭特、卡羅拉等車型動輒萬輛以上的月銷量,南北大眾都少了可以肩負起銷量重擔的車型。
更何況,采用當時最先進PQ35平臺的速騰等產品,售價均高于當時緊湊型轎車的主力市場,而此前花費不少投入引進的PQ34平臺卻僅投放了同步海外的寶來一款車型。考慮到中國市場更看重空間、價格和用車成本等因素,使得大眾有了本土研發車型的打算。
PQ34平臺
經過最終權衡后,大眾決定采用成熟的PQ34平臺,通過加長軸距并重新選擇動力,優化了成本并提升了車輛的性能,結合其他戰略,這也被命名為奧林匹克計劃。經過數年的開發,本土化的朗逸、寶來終于在2008年北京車展上正式發布。
事實上,當2008年推出的朗逸和寶來擺在你的面前的時候,可能會詫異這是大眾的車型,商務氣息變少了很多。只不過相對還帶著些許德國味的寶來而言,朗逸這實際上更為迎合了當時的市場氛圍,更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更加貼近市場。
從此,江湖多了個叫朗逸的傳奇
在2008年,時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的范安德高興的宣布奧林匹克計劃獲得了成功。作為計劃的一部分,朗逸和寶來的上市并沒有多大的反響——畢竟當初大眾自己給2018年中國市場的銷量目標僅為區區240萬輛,不用我說也知道目標完成的如何了(2017年南北大眾的銷量分別為206萬輛和196萬輛)。
從上面的表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在朗逸上市10年的時間里,單就這款車,銷量已累計突破350萬輛,而且其在轎車領域(含合資及國產品牌)的銷量排名上市第二年就躍居頭位,近四年的時間更是始終穩坐頭把交椅。我們可以這么概括朗逸:中國消費者喜歡的朗逸都有;中國消費者不在乎的,一個也沒有。而寶來的本土化也還算成功,雖然銷量上不如朗逸,但是也穩居轎車銷量前十。
朗逸全系標配了帶有AutoHold功能的EPB電子手剎,而胎壓監測、ABS防抱死、制動力分配、剎車輔助、牽引力控制、車身穩定控制等關乎操控安全的功能,也是全系標配。相對于各種大屏但是連ESP都不給配的車企而言,這無疑更為厚道。
相比大眾旗下以往的車型來看,ACC自適應巡航這項配置在大眾旗下一般都是A+級車型才有的,上汽大眾全新一代朗逸的部分車型上也會提供此款配置,這也是上汽大眾提升它定位的體現之一。另外,在不同車型上分別配備了6.5英寸與8英寸中控屏的MIB多媒體交互系統,支持Carlife、Carplay、Mirrorlink手機映射功能,還能通過語音控制實現人機交互。新車全系標配電子手剎及自動駐車功能,這兩項配置對于提升日常用車的舒適性有不小的作用。將實用的功能全系標配也是朗逸一直以來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關鍵。
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會在安全配置上縮水。相對于中央扶手的關注度來說,兒童座椅的接口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甚至不少用戶還覺得抱著孩子最安全,但兩款車都在后排布置了座椅接口,這其實也是大眾的堅持。
市場前景展望/競爭力分析
換代以后會怎么樣呢?
從設計上看,10年前日系要比德系更受歡迎,凱美瑞、雅閣、卡羅拉等車型引領著市場的潮流。可以說朗逸和寶來是大眾為中國做出的改變,而市場也給予了他們熱烈的回饋。而隨著大眾的再度走強,中期改款后的朗逸和寶來都變得更有“大眾”味兒了。
大眾全新的外觀設計理念,考慮到不同車型的辨識度,所以推出的新一代車型的設計在擁有家族化造型的同時,也擁有獨立的元素。事實上,不只是這兩款車,南北大眾整體造型風格也漸漸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朗逸的造型上已經有所突破,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同時,上汽大眾全新一代朗逸全面加大的車身尺寸,達到了A+級別,競爭車型直指速騰和思域,長達2688mm的軸距保障了靈活性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后排乘客的乘坐體驗。
其實,國內的A級轎車憑借適中的價格,寬敞的空間和合理的配置成為多數家庭購車的首選車型,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也滿足了對面子的需求。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這種特點,不少廠家推出了“A+級”的概念,但更多時候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拉大尺寸,動力、配置、工藝等等并沒有什么改變。其實真正的“A+級”轎車遠不止尺寸大一點這么簡單,在最初設計時就應該提升整體的標準,整車的動力、配置、安全性、智能化水平、工藝等等。
目前,國內汽車市場中轎車細分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合資品牌陣營中更是如此,從現階段國內銷量上看,我們中國品牌車型更加注重對于符合我們國人消費者購車觀念的SUV車型研發,轎車市場愈發萎靡。但是對于像大眾這樣的合資品牌大廠來說,可以說是從轎車入手,白手起家,而朗逸車型便是如此。
上汽大眾全新一代朗逸之所以稱之為A+級,首先這款車采用了全新平臺的應用,也讓新車有了沖向A+級的資本。全新朗逸實際上在內部是被稱為Lavida NF,就是下一代朗逸的意思,所以這也就進一步表明了上汽大眾全新一代朗逸有了全方位的提升。
另一波被大眾所引領的模塊化潮流,也輪到了全新一代寶來。至于MQB平臺,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這意味著兩款車的基礎標準和技術上與大眾全球車型一致了,和以前采用的PQ34平臺相比,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
至于售價方面,或許寶來的最終售價也會迎來一定的上漲,但其實這都無關緊要了。中國市場中消費升級的趨勢相當明顯,汽車市場也是如此。相對于換代后品質的提升,略微提升的售價無傷大雅。剛剛到來的朗逸和即將到來的寶來,或許正好趕上了好時候。
編輯點評:無論是宣傳還是實際行動,大眾確實是把中國當做了第二故鄉。從率先進入中國市場、最初的老三樣之二的捷達和桑塔納;到引領渦輪增壓的的TSI系列發動機,再到被尊稱為神車的朗逸。這些產品無疑是為汽車市場注入了不少新鮮的東西。朗逸和寶來換代后,作為對手互相之間的競爭不會落幕,但更多的是作為兄弟,攜手向其他車型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