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屏邊烈士名冊_屏邊烈士墓
文/劍客君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是的,看到這張刷爆軍人朋友圈的照片,
劍客君的耳畔響起了這首歌。
30多年前,他們都是十八、九歲的年輕小伙子。
他們懷抱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
腳踏雷區,冒著炮火,迎著彈雨,
前仆后繼,
向著勝利的目標一次又一次發起沖擊,
負傷倒下再爬起來,
重傷昏迷清醒后繼續向前爬,
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
他們中很多人在戰斗中倒下了,
血染了大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人們努力地找到了照片中的主角:
左一是兩山作戰,
原14軍41師123團的鋼鐵戰士,
一等榮譽傷殘軍人吳長軍;
左二是兩山作戰,一等戰功榮立者,
原67軍199師596團班長鄭守勇;
站立者是戰斗英雄安忠文,
右一是一等功臣王曙光。
王曙光在那場慘烈的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
雙腳和右手中指不幸被炸斷,
多年后王曙光重返老山,他說:
別看我腿斷了,要打仗我還第一個上。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感喟:“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
因為,對于祖國軍隊來說,
他們只是普通一兵,
但對于母親來說,
他們卻是母親的全世界。
戰士們不怕犧牲,
他們端起槍沖鋒的時候,
就沒想過要活著回來,
很多人倒下了,
祖國失去了一位好戰士,
母親卻失去了全世界。
2
1979年2月,何田忠在邊境作戰中不幸犧牲,
長眠在云南邊境烈士陵園里。
因不知兒子的墓在何處,
30多年來,田媽媽未能到兒子的墳前去看看。
后來,在媒體記者等眾多好心人的幫助下,
她找到了兒子被埋地云南屏邊烈士陵園,
并于2009年5月7日,
來到了兒子的身邊,
摸到了兒子的墓碑,
實現了田媽媽無數個夢里苦苦尋覓兒子的愿望。
30年的綿綿思念,
30小時萬水千山,
30分鐘的墓前相見……
然而,看這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
在云南邊境烈士陵園,
年逾古稀的田伯芬媽媽與兒子道別:
“這可能是我們最后一次看你,
但只要身體還行,兒啊,
就讓媽再看你一眼。”
苦尋30年才摸到了兒子的墓碑,
雙親已年邁,路途遙遠,
初見或許就是最后相見!
烈士母親的痛斷肝腸,
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3
“媽媽,請你不要把孩兒惦記,
不付出代價怎能得到勝利?
戰士的決心早已溶進槍膛里,
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
這是19歲的烈士王建川
在戰場上寫的《寄給媽媽的日記》里的一句話。
王建川烈士母親2010年去世前,
這本帶血的日記和泣血的詩句,
是老媽媽夜夜念兒的淚珠、日日思親的白發。
老人家生前多次說:“以后要是有機會,
還希望把老王家的年輕人送去當兵。”
4
思念你的何止是那親爹親娘!
在內蒙古的阿爾山,中蒙界河哈拉哈河在冰面下靜靜流淌。
那里有座三角山哨所,海拔1039米。
1984年初夏,時任連長李相恩帶隊巡邏,突遇山洪。
為救和駐地牧民,
李相恩不幸被哈拉哈河湍急的水流卷走,從此杳無音信。
妻子郭鳳榮堅信丈夫一定會回來,
于是在哨所旁種下一棵樟子松。
26年后,這位軍嫂不幸身患絕癥,
彌留之際留下遺囑,
死后要把骨灰撒進哈拉哈河,
永遠陪著丈夫駐守邊關……
那棵松樹也已長成了“相思樹”。
矗立在風中,永遠寄托著這段感人肺腑的愛情!
5
他們曾在70年代經歷過自衛反擊作戰,
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突出重圍。
30多年后,這些老兵已年近六旬,
下崗失業,艱難維生。
南昌人有在黎明前搬家的習俗,
寓意越搬越亮,
因此每天天還沒亮的時候,
老兵們就要起床干活。
公司聘請的搬家工人里,
有很多都是這些老兵。
時間回溯,
96歲的抗戰老兵曾德發,如今最大的愿望,
就是平平淡淡地過完余生。
二十出頭就去當遠征兵的他,
在印度抗日殺敵,后又輾轉到湖南、南京等地,
參加抗日保衛戰,
“從沒想過能活著回來”。
抗戰勝利后,他先是顛沛流離,
接著復員回鄉,耕地為生,
過著六十多年一貧如洗的生活,
卻沒主動爭取過榮譽和補貼。
6
是的,我們的祖國,
如今,血海戰場早變沃野平川,血火營盤已成繁華街市。
我國30多年沒有打過仗,
這是國家之福,民族之幸,
卻潛藏著安邦之憂:
一個演藝界的明星家事,
能被反復翻炒多少遍,
成為媒體的頭條和流量池;
而有的烈士陵園卻淪為養雞場,
人們找不到一個給英雄獻花的地方;
花樣美男、“娘炮”小鮮肉備受追捧,
早已沒有了“嫁人就嫁解放軍”的社會氛圍,
那些黑黝黝、一身泥水一身汗的戰士,
卻成了“傻大兵”“窮當兵”……
有位革命老區的老紅軍問一位學生,
能講出幾個英雄的戰斗故事,
這位學生搖搖頭:“一個都講不出來”。
老紅軍尷尬一笑:
“我們當初不要命地打仗,
就為了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忘就忘了吧。”
當年的超女抽武警戰士耳光,
都是這種話題的赤裸裸展示。
其實我們并不能批評這種現象,
因為有一大批腦殘粉們對這些人護體。
我們整天喊,美國多強大、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你是真的沒看到在那些強大的國家,
他們是如何把普通戰士當成真正的明星一樣追崇的吧?!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展現的就是這樣的場景,
真正為國負重、為守衛人民不惜生命的戰士,
才是一個國家永恒的脊梁!
7
在我國中越邊境,
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
但死亡的幽靈仍在邊境飄蕩。
2016年6月4日,
云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掃雷3隊下士程俊輝,
在執行中越邊境掃雷任務時不幸犧牲。
生命定格在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口的年輕:
22歲!
過去的20多年,
上千排雷兵曾奉獻了青春與熱血,
很多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這就是新時代的中國軍人!
他們的身后是和平,
他們的面前是犧牲!
有個駐軍大市為部隊訓練用地、
干部轉業安置、戰士優撫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
有些人認為這有失社會公平原則。
當地領導在大會上拍案而起:
“對這個特殊群體給予特殊優待,
是社會公平原則更高、更深層次的體現。
如果誰想不通,就請你到無人島上站站崗,
到漠河哨卡放放哨,到唐古拉山扛扛槍!”
“老兵不死,只是漸凋零!”
老兵,是英雄,是豐碑!
一座座無言的墓碑,
一條條永恒的生命,
組成了沉默的“兵營”。
這里莊嚴肅穆看不到人間的繁華,
這里寂靜無聲聽不到塵世的喧鬧,
只有不朽的英魂。
英雄們用生命鑄就國防,
用鮮血浸染國旗軍旗,
后人應當永遠銘記他們瑰麗的青春。
不能讓最可愛的人流血流汗又流淚,
尊崇他們,絕不是一句空話,
千萬不要等到戰爭來臨才想起他們,
不然,為時已晚!
軍人不怕犧牲,但怕遺忘!
你愿意為他們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