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舜帝陵_寧遠縣舜帝陵
作者:蔣京生
湖南寧遠有舜帝廟不假,而且規(guī)模宏大,氣勢不凡。其廟的歷史悠久。1972年長沙馬王維漢墓發(fā)掘時,在三號漢墓中出土了三幅帛書地圖,被分別命名為《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長沙國南部城邑圖》和《長沙國南部駐軍圖》。地圖所繪的區(qū)域,也是今寧遠九嶷山腹地。其中九嶷山中心繪有九根柱狀物,柱狀物間有五個“人”形的、錯落有致的屋脊,旁注“帝舜”。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驟先生考證道:“這座建筑物就是舜廟。”足以證明此地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建有舜帝廟。(注:尤慎教授等考證《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標記的舜廟在藍山縣,而不在寧遠縣)
后經(jīng)歷朝歷代的修繕,更是聞名于世,為歷代官方祭祀舜帝的場所;亦有文人墨客瞻仰祭拜,作賦留詩。它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是有目共睹的,不容小覷。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耗資530萬元。并向臺灣同胞募捐2萬多美元(約合14萬人民幣), 將廟宇重修,陵墓也進行了搶修。更加顯得結構嚴謹,氣勢恢宏。使之成為我國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堪稱“華夏第一陵”。被評為四A級景區(q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遠九嶷山舜帝祭祀陵
但這并不代表寧遠九嶷山就是舜帝葬身之處,因為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地圖所繪的建筑物就是舜帝廟,旁注“帝舜”,而非帝陵,再就是寧遠“舜帝陵”的地理位置,不符合《山海經(jīng)》《史記》等有關描述舜葬地的地理位置。
關于舜帝葬地在哪里?有關史書記載也只是只言片語。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禮記》載:“舜葬蒼梧之野。”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載:“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入洞庭下。一曰東南西澤。”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載:“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
《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載:“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
除此之外,還有《淮南子》有“昔舜南巡蒼梧,二妃不從”的記載。
從上述舜帝葬地的描述來看。寧遠九嶷山的地理位置有至少三處不符,第一點不符合“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其次不符合“湘水出舜葬東南陬”,再就是不符合“在長沙零陵界中”,所以可以斷定寧遠九嶷山之“舜帝陵”并非舜帝真身葬地,而是為了祭祀筑的一個假陵。
山西運城情況和寧遠差不多,也有著宏偉的廟宇和碩大的陵園,也筑有舜帝陵。
山西運城舜帝祭祀陵
運城建舜帝廟、舜帝陵的依據(jù)是舜帝死于鳴條說。孟子曾說“舜卒于鳴條”(《孟子離婁下》)。孟子是戰(zhàn)國時人,比其他言舜陵的人離舜的時代最近。戰(zhàn)國時的《竹書紀年》記載,舜在位49年,居于鳴條,“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至于鳴條是否有蒼梧之山暫且不論,《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載:“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顯然這“蒼梧之山”的鳴條并非運城的鳴條崗。
晉代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舜“南征崩于鳴條,殯以瓦棺,葬于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謂之紀市”,皇甫謐亦肯定了,舜帝南巡和舜葬于九疑山的歷史事實,同時還明確了‘鳴條’既不是安邑的鳴條陌,也不是山西運城的鳴條崗,而是九疑山里的鳴條。
運城的地理位置,也與《山海經(jīng)》以及《史記》描述舜帝葬地的地理位置嚴重不符,故可以斷定運城的鳴條崗舜帝陵也是一座假陵。
【作者簡介】蔣京生,全州黃沙河麻川村人,今年65歲,軍轉(zhuǎn)干部,曾在湖南益陽工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