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遍全世界的背景故事-吃遍全世界作文
如果吃貨心中有一張地圖,那正在進行中的進博會就是這張地圖的縮影。
昨天晚上,一則#李佳琦王冰冰賣空12萬罐阿富汗松子#的話題引爆熱搜,當晚二人現身進博會現場,直播助力“2021亞非好物”,瞬間賣空了12萬罐阿富汗松子。
這就是中國吃貨的力量……什么?你說阿富汗農民生計困難?先來45噸給我們嘗嘗鮮。
吃完了阿富汗的,再來點巴基斯坦的,都是“老鐵”,這不得一碗水端平?
來自巴基斯坦西部的“巴松”誕生于高山河谷,個大飽滿、酥脆濃郁,被當地稱為“三寶”之一。
而中國吃貨想要嘗鮮也不必跋山涉水,在進博會湖北館,國內休閑零食頭部品牌良品鋪子早就替吃貨們把“巴松”提前送到中國,搬到了進博會的舞臺,也搬上了消費者的餐桌。
這屆吃貨很幸福。想要吃得國外美食,不僅不用跋山涉水跑去原產地,甚至都不用依賴品牌進口,中國的企業已經幫用戶完成“全球采購”了。
所以說,論吃,“舌尖上的中國”怎么會輸?即便是以“進口”為主旋律的展覽,本土的品牌實力亦不遑多讓。或許已經有用戶發現,全球融合的背景之下,品牌早就沒了單純的國別界限,供應鏈融合之下國產品牌也能用上世界好料。
技術共享、供應鏈互通,從“吃向全球”到“吃自全球”,中國吃貨們似乎正在默默改寫屬于自己的“美食版圖”。
中國吃貨的版圖擴張
毫無疑問,每屆進博會上,人氣最高的就是食品農產品展區。
據官方數據顯示,本次進博會食品和農產品展區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家企業參展,包括世界500強及龍頭企業近30家。
這,儼然成為了吃貨的天堂。重要的是一場盛會解決的不僅僅是產品夠多的問題,更核心的一點在于它解決了用戶與產品之間存在的時空矛盾。
說人話,就是人在家中坐,美食天上來。
這其實并非易事,在此之前的國內食品、尤其是零食產業的版圖認知概念還相對局限。歸根結底也是得益于國內市場的需求門檻本就不高。
一個現實在于,過去幾十年間人們對零食的需求僅限于口味上的刺激,辣條、奶糖、干脆面……在經歷了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普遍對高油、高糖、高脂肪這些稀有物情有獨鐘,所以在“吃”這件事上也始終偏好“三高”品類。
但伴隨著國內經濟日趨繁榮,80、90甚至00后的年輕人對于零食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他們的童年并不“缺嘴”,所以對重口味的食物欲望較低,相反需求升級的驅動下,其對零食的原料品質、營養價值、安全系數等方面要求更為嚴格。
從吃得爽,到吃得好,是這屆吃貨引發的一場“需求革命”。
而想要達到“吃的好”的標準,一方面基于原料的挑選范圍,從中國到全球;另一方面是滿足用戶對健康營養的更高需求。
在這其中,以良品鋪子為代表的國內休閑零食企業,深入原產地,精選全球好原料,力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優質資源開發和集合。
全球供應鏈模式,讓良品鋪子在品質賽道中一馬當先。
以兒童群體為例,公開資料顯示80后、90后、00后家長購買兒童零食時,天然、健康、無添加是媽媽們購買零食時最關注的因素,其次是營養、成分、配方搭配、保質期和品牌。
但一個矛盾點在于,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國內零食廠商對市場的認知是滯后的。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用戶趨向選擇價格偏高的進口食品。“吃著放心一些,但就是價格太貴,平時買著也不方便。”一位進博會現場的消費者向藍媒匯坦言。
矛盾已經凸顯,國內廠商亟待破局。
破題的第一步,就是跟上用戶的腳步,擴張“吃貨版圖”。
以此次參展的國內頭部零食品牌良品鋪子為例,從旗下15大品類、1200獨款產品中挑出的“荊楚大地風味系列”、“國家地理認證系列”、“美味全球造”三個主題系列,清晰地展示了其產品孵化的“版圖擴張思路”。
“我們是武漢起家,過去十幾年間的首要任務就是深挖本地美食,做好、做精之后打磨供應鏈,在此基礎上將原料版圖擴張至全國,甚至是全世界。”良品鋪子相關負責人告訴AI藍媒匯,“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跟上消費者需求升級的腳步,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高端零食品牌。”
良品鋪子今年推出的“鮮果月”,就是一個典型的“中西融合”故事,用國外的先進技術賦能中國傳統美食——月餅。
良品鋪子洞察到國內消費者需求,與法國知名水果集團安德魯展開合作,創新提出以鮮果制成果丁、果醬作為餡料,創新配方、升級工藝,改變了傳統月餅“高油、高糖”的產品特性,讓用戶滿足口欲的同時,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類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數據顯示,目前良品鋪子原料采購涉及全球44個農業產業集群,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190種原料,最終變成上千款零食推向用戶餐桌。
換句話說,當良品鋪子與世界各地的食品品牌在進博會上同場競技時,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品牌愿意跟隨中國消費者吃遍全球的野心。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是的,一個關鍵詞,在于中國品牌,而非中國美食。
鮮有人發覺,中國的食品產業正在悄然破解一個隱藏的“矛盾”——從中國制造,升級到中國創造。
過去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從不缺少美食。但放眼世界,中國美食的文化和商業輸出總是差強人意,貨幣化能力不強。
以吃貨心中的版圖為例,美國有樂事、可口可樂,日本有明治、日清,韓國有農心、三養……但提到中國,無論是內蒙的牛肉干、武漢的鴨脖,還是河北的冬棗,說到原材料本身三天三夜也數不完,但落到能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卻屈指可數。
數據有著更為直觀的體現。
根據Food Engineering此前發布的《2021全球食品飲料100強榜單》顯示,上榜100強公司合計業績達到13150.17億美元,但這其中中國品牌上榜的僅有5家,且規模均處于中下游階段,合計超過603.45億美元,僅占百強規模的4.6%。
換句話說,我們在“用美食賺錢”這件事上,吃虧了。
問題,就出在品牌意識上。中國不缺少美食,但中國缺少能打的食品品牌。
這一點,國產企業良品鋪子深有體會,其向AI藍媒匯介紹到:“事實上我們很早就把供應鏈鋪陳到了海外,試圖擴大選擇范圍,提升原材料品質,但早期由于品牌影響力低,我們在原材料的進口上沒什么優先權,好料都優先被大品牌挑走了。”
但好在經過幾年的努力,國產的品牌力在提升,良品鋪子也從破局者,升級成了全球鏈主。
11月6日,進博會湖北館的良品鋪子“塔尖選好料、美味全球造”品鑒會上,良品鋪子宣布與乳酸菌巨頭樂斯福、乳業巨頭紐仕蘭簽訂合約,分別研發青稞烘焙產品及兒童A2牛奶。
AI藍媒匯了解到,去年良品鋪子亦在進博會上宣布,與包括樂斯福、紐仕蘭等在內的六家國際食品巨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訂單價值達到3億元。品鑒會上展示的益生菌綜合堅果、A2兒童牛奶等“美味全球造”系列產品,就是這些戰略合作落實的成果。
可以說,從良品鋪子的策略可以看出,中國零食故事正在被改寫:“中國的品牌不僅能夠優選中國好料,更能優選世界好料,最終形成中國品牌影響力。”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品牌能夠服務的消費者將不止于中國,能夠撬動的供應鏈也不止于中國。這是中國吃貨的勝利,更是制造業的格局躍升。
如何講好中國品牌故事?
那么問題來了,良品鋪子是如何做到這種格局躍升的?
用戶心知肚明,僅僅四五年前,外界對于良品鋪子的品牌印象還僅限于“一家零食做得還不錯的的國內品牌”。但短短數年間,其三次登臺進博會,已經蛻變為與全球品牌同臺的中國零食品牌。
這中間發生了什么?或許從近年來良品鋪子的戰略動向能夠窺探一二。
2019年,在武漢總部設立研發中心和品控中心,圍繞健康營養配方創新、工藝設備技術創新,快速響應產品研發需求,通過食品生物技術、營養技術的突破和運用,實現細分市場產品功能需求,先后推出小兔山楂棒、“三重控糖”蛋白代餐奶昔、低GI餅干、鮮果月餅等行業創新產品。
2020年,良品鋪子孵化的第一個細分品類,即兒童零食品牌良品小食仙亮相市場,一系列符合年輕媽媽更高需求的零食產品投向市場。與此同時,良品鋪子還主動牽頭起草了《兒童零食通用要求》,不僅為行業提供了主要技術和意見,更以身作則帶動行業向規范、透明、專業的標準邁進,反向助推國內產業升級。
根據公司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小食仙”新開發上市20款新品,新品銷售占比達33%,打造了小兔山楂棒(0添加蔗糖)、牛初乳高鈣棒、吸吸布丁等多款千萬級大單品。與此同時,針對健身人群的良品飛揚、針對白領群體的茶歇品牌“Tbreak”等細分產品矩陣均取得了較大突破。
研發端的投入可見一斑。綜合數據顯示,2019-2020年,良品鋪子連續三年加大研發投入,合計投入超過8000萬元,增長率從3.29%攀升至23.22%。
供應鏈層面正如上文提到,良品鋪子已經和全球多家知名供應商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戰略合作,以期在全球范圍內優中選優,滿足消費者日益攀升的食品品質需求。
過去,我們在講述中國美食故事時,習慣向世界介紹我們的優質原材料;而當中國的企業漸漸有了自主建設并運營一個品牌能力的時候,就變成了從世界范圍內優選好料為我所用,最終呈現給世界的,是中國美食的新“食”代,與新價值。
中國品牌正在追隨中國吃貨的腳步,擴張版圖,走向世界。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韓小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