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龍亭大殿里有啥神仙;開封龍亭供奉的是龍王嗎
核心提示
福建漳浦趙家堡,是南宋末年一支流落到漳浦的趙宋皇族后嗣的隱居之處。這些心懷故土的皇族后裔,仿照北宋東京城(今開封)的立意布局建造而成的趙家堡,素有“宋城”、“閩南小汴京”之稱。透過趙家堡內的景物、風貌以及趙氏子孫的習俗,人們仍能見到開封的“影子”。雖歷經400多年的風風雨雨,趙家堡仍屹立不倒,訴說著與開封的不了情。更為罕見的是,趙氏后人又在海峽對岸的寶島臺灣“克隆”了一座趙家堡。
漳浦趙家堡處處有開封的“影子”
趙家堡又稱趙家城,坐落在福建省漳浦縣湖西鄉碩高山麓,距漳州市區90公里,是世界上獨有的一個滅國王族聚族而居數百載的古城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國之瑰寶”的美譽,被載入《中國旅游名勝大辭典》,是福建最美的十大鄉村之一。福建省漳浦縣正是流行閩南語系、客家語系和客家土樓的地方。
趙家堡由內城和外城組成,面積173畝(約為11.533萬平方米),呈方形。外城墻以條石砌筑,周長1082米。外城東、西門上建譙樓,北門筑甕城,南門堵塞。內城面積4.68畝,主體建筑是完璧樓,取“完璧歸趙”之意,樓墻體為三合土夯筑,三層四合式,呈方形,高20米,具有防御功能。外城的主體建筑是四座五進并列的同式建筑趙范府第(俗稱官廳),每座由門廳、前廳、兩廡天井、中堂和后樓組成,每座府第兩側建有同式五開間堂屋,坐南朝北。外城辟有荷花池、汴派橋、輯卿小院、聚寶塔、墨池、禹碑、三堂和武廟八大景觀。
如果你熟悉開封城,你就會發現趙家堡中處處都有開封的“影子”,堡中點點滴滴都烙下古城開封的痕跡。歷史上的開封城設有外城、內城、大內三重,趙家堡仿佛是微縮版的開封,也設置了外城、內城、完璧樓三重建筑。開封內一條通往龍亭大殿的主干道將龍亭湖一分為二,隔成潘家湖、楊家湖,而在趙家堡內官廳前與西北面的城墻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池塘,叫“蓮花池”,中間有一小堤把水面隔成兩塊,當地人把這內外池塘叫做潘池和楊池。開封歷史上有座很有名氣的州橋,而在趙家堡內也有一座和州橋很像的拱橋,造橋人仿佛怕世人不能把它與《清明上河圖》中的拱形橋聯想到一起,還刻意用隸書刻上“汴派橋”3個大字來提醒人們。
在趙家堡的佛廟邊有座聚寶塔,塔高5.95米,正好是開封宋代鐵塔的1/10,而且造型也與鐵塔一樣又高又瘦。趙家堡從來沒有水災之患卻造一座禹廟,并摹刻了岣嶁碑立于廟側。而明代汴梁城(今開封)也有禹廟,也有岣嶁碑。尤其是趙家堡祠堂上方懸掛的“汴派流芳”匾額,更是彰顯了其與開封的關系。
這會是巧合嗎?趙家堡與開封有什么淵源?趙家堡為何會與開封城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呢?
隱姓埋名的趙宋皇族后裔
趙家堡里留存著一本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趙氏家譜》。翻開家譜,看見題名寫的是“汴京國族——趙氏家譜”。這本家譜的序言作者是宋魏王11世孫趙若和。根據史料記載,宋朝歷史上的確有趙若和此人,封號是閩沖郡王,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弟弟魏王趙匡美的第10世孫。那么,閩沖郡王趙若和的名字為什么會出現在趙家堡的家譜呢?
公元960年,五代后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君臨天下,開創了宋朝300多年的基業,也讓北宋時期都城東京成為繁華一時的國際化大都市。然而,好景不長,繁華被雨打風吹去。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金兵攻陷汴京,徽、欽二帝和大部分皇族被虜北去,北宋滅亡。宋欽宗之弟趙構南逃臨安(今杭州),當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然而,南宋朝廷不思進取,偏方一隅,過著“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神仙日子。不料,金國滅亡后,蒙古鐵蹄又馬上對南宋王朝發動了戰爭。南宋皇帝的西湖歌舞又如何能抵擋住蒙古騎兵南下的鐵蹄,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福建、廣東沿海逃亡。歷史的悲劇最終落到了年僅9歲的小皇帝趙昺頭上。公元1278年,元朝鎮國上將軍張弘范攻陷了南宋最后一個行都廣東新會崖山。丞相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趙昺投海喪命,10萬軍民也自發跳海,整個大宋王朝便在呼嘯的狂風和滔天駭浪中被徹底摧毀了。
市文廣新局調研員、市社科研究專家韓鵬說:“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史的最后一頁中,南宋樞密副使張世杰帶領16艘船只奪港而出,但不久這些船只就被風浪沖散、‘淹沒’了。當時幾乎沒人知道,在這16艘被‘淹沒’的船中,其實有4艘船只逃了出來。船上載著年僅13歲的閩沖郡王趙若和以及侍臣許達甫、黃材等。在逃出元軍包圍和風浪之后,他們順著海流向北漂泊,希望能回到他的封地福州,再圖復國。但在廈門的浯嶼一帶再遇臺風襲擊,他們只好解散隨從,趁夜色棄船上岸,潛入當地的太武山隱藏下來。直到元軍不再搜捕南宋宗室,他們才到漳浦縣的佛曇鎮,由趙姓改為黃(為‘皇’家的諧音)姓居住下來。”
直到元朝滅亡,明王朝崛起后,趙若和及其子孫的身份才暴露出來。而導致身份暴露的竟然是一件著名的通婚案件,史稱“黃氏同姓通婚案”。據資料記載,當時有個叫黃惠官的村民被告發與同姓通婚,按大明律例,同姓通婚有悖,將被處以重刑。黃惠官的哥哥黃文官思索再三,最終將藏匿幾代的《趙氏家譜》呈上公堂,證明他們其實是宋朝皇族傳承的趙姓人。最終,朱元璋恩準了趙若和后人恢復原姓。自此,趙若和后人終于可以像其他家族一樣光明正大、繁衍生息了。
趙家堡的建筑仿照北宋東京城而建
盡管遠在東南沿海,但趙氏子孫依舊思念故鄉開封。所以,他們依照開封城的模樣,建造起來一幢又一幢建筑,將鄉愁寄托其中。
據《趙氏家譜》記載,到了明朝嘉靖年間,趙若和的第8世孫趙淑寬專門請來名師教授其子趙范。趙范于隆慶五年以二甲進士及第,先后任無為州知州、磁州知州、吏部員外郎、貴州青吏司郎中、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官職,漳浦趙氏家族從此開始中興。
公元1592年,即明萬歷二十年,趙范還鄉后,覺得佛曇鎮地處沿海,常受海盜侵擾,極不安全,加上與當地氏族之間經常發生矛盾,便決定把家族向漳浦縣湖西盆地東南側的碩高山遷徙。這里青山環抱,遠離海盜侵害和氏族之間侵擾,田土肥沃,樹木繁茂,是養老育子、聚族蓄眾的好地方。他先造了完璧樓,再筑城墻及城中府第。公元1620年,即明萬歷四十八年,趙范之子趙義在考察開封宋代都城建筑布局基礎上,擴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懷宋題刻,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園林、廟宇和房舍。
趙家堡地處碩高山北坡,面朝西北,遙望著北宋皇都開封方向,寄托著對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向往著昔日令人驕傲的皇都祖地開封。趙家堡的建造者把城堡的建造作為思念故土的載體,在總體規劃、布局立意上,處處仿照北宋故都開封之舊,甚至在單體建筑的造型設置乃至一些具體構件的處理、建筑物的命名上,也盡可能流露其對祖先帝業的炫耀和思慕。同時也流露出對一代五朝沒落的無奈和嘆息。
歷史上的北宋皇都開封設有外城、內城、大內三重,趙范父子刻意摹仿開封城的布局,也設置了外城、內城、完璧樓三重建筑。現在的正門原為東門,城門匾刻“東方鉅障”四個大字。韓鵬說,其中的“鉅”字,正是上古時期居住在開封北部、封丘南部的黃帝帝師“封鉅”之“鉅”,記載著城池的華夏歷史文化淵源。西城門匾刻“丹鼎鐘祥”,其中的“鼎”字,與黃帝、大禹在中原開封一帶鑄鼎升仙、會盟諸侯有關。北城門原為正門,匾刻“碩高居勝”行書四字,其中的“高”字,與魏國大梁“高門”對著青丘山(今中牟青谷堆)三層高臺同義,雖門樓已毀,顯得荒蕪冷僻,但城門石筑高大,略呈六角形的甕城比南門甕城大得多。甕城內有趙范撰文的《碩高筑堡碑記》石碑,還有建武廟和父子大夫坊等建筑。最耐人尋味的是南門。通向南門的小路荒蕪坎坷,南門外便是山丘,無路可走。這里的城門比其他3處明顯矮小,城門上頂伸手可及。南門外也造有一個小小甕城,僅4米見方。甕城的外門更矮,只及胸部,又被石頭封死,只留一條縫隙。當初,趙范、趙義就沒打算讓人從南門出入,因為自從靖康之變,趙宋政權被金軍從開封趕到江南,南宋皇帝就沒有再過上幾天舒心的日子,不久又遭遇元軍大舉進攻,一再被追殺,他們就一再往南逃,直到被逼得走投無路,帝昺最終在廣東崖山跳海自殺。祖上的屈辱經歷使趙范、趙義刻骨銘心。趙氏皇族后代沒有再往南逃的路。因此,往南的路是趙氏皇族后裔的一大忌諱,用石塊把往南的路封死就是結束苦難和死亡的象征。南門逃亡之路如此悲慘,北門希望之路又遭官府破壞,趙氏皇族后代所遭受的歧視和艱難可想而知。
完璧樓是趙家堡的核心建筑。它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2米,三層通高13.6米。底層以條石縱橫交錯砌筑,二、三層以三合土夯筑。這是一幢閩西南方形土樓與中原開封四合院相結合的建筑。完璧樓正門上嵌有青石匾,陰刻完璧樓三個行書字。原來匾上還有木結構的雨棚,以兩根石柱承重,現已被風雨毀壞,如今只在墻上留下雨棚的痕跡。完璧樓的完璧二字,自然使人想到“完璧歸趙”成語后面“歸趙”二字,寄托了他們夢想重歸開封大宋趙氏皇都的期望。完璧樓從外面看,是個巨大的方形堡壘,四面沒有寬敞的大窗,只有楔形小窗供觀察外面動靜和射箭用。從中間一門進入天井,天井地面深凹下去1.2米,用條石平鋪。西北角有石階可下。走下石階才發現石階旁隱著一個暗道口,可容人躬身前行,平時可供排水,戰亂時可讓人潛出內城。正門朝西,石構雙層,用10多厘米厚的大榕樹板制作的雙層門至今完好。兩層門間留有孔隙,以備敵人用火攻時,可通過孔隙注水滅火。
在個體建筑的設置上,趙家堡也明顯仿照開封城。府第西側的佛廟旁建造的聚寶塔高5.95米,正好是開封鐵塔現高的1/10。趙家堡府第門前豎立著5組夾桿石,象征著古代家族崇高的地位,同時趙家堡府第的規格也跟其他府第不同,正廳飛檐上竟然還雕有云龍彩鳳——封建時代龍與鳳只有皇家才可以合在一起使用,而在趙家堡的建筑中竟然同時出現了龍和鳳的裝飾。
宋代地圖記載,北宋都城東京的中軸線兩邊,曾經有兩個大湖,一清一濁,清的是楊家將的府第,濁的是潘仁美的府第,被稱為潘楊二湖。而趙家堡在修建中,也參照潘楊二湖,建造出了兩座荷花池。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向世人呈現了北宋東京的繁華風采,畫中的拱形州橋是當時城中的一大勝景——而在趙家堡的建造中,趙家子孫同樣在蓮花池中架設了一座拱形州橋,取名為“汴派橋”,就像是拱形州橋的翻版。
這座古堡雖歷經400多年的風風雨雨,幾乎沒有重大的修建,卻依然完整地保留著當初原汁原味的古城堡風貌。1982年,福建省漳州市著手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專家組在巡查漳浦縣湖西畬族鄉時,意外地發現了這座被當地人稱為趙家堡的古城。那里不僅保存有結構完好的城池,而且城內的生活及防御功能齊全,協調而古樸的建筑風格在閩南當地十分少見。這個發現讓專家學者驚嘆不已。1984年,著名文物專家單士元、鄭孝燮、羅哲文等人考察漳浦趙家堡后,動情地寫道:“趙家堡遺址豐富,建筑猶存,是一處不可多得之古城堡。遺跡其布局立意處處仍沿開封之舊,我等至此重溫宋史更覺有勝于文獻之記載。”現如今,趙家堡內住有100戶600多名趙氏后裔,他們都是客家人。
臺灣也有趙家堡
福建漳浦有座趙家堡,在海峽對岸的寶島臺灣桃園縣大溪鎮也有一座趙家堡。二者不但形似,主人也都姓趙。原來,這兩座趙家堡的祖先系一家。據桃園縣大溪鎮趙鰲峰祭祀公業管理人趙匡美第31世孫趙國棟介紹,這兩座趙家堡的祖先均為南宋末年皇族閩沖郡王趙若和。臺灣桃園趙家堡是2005年從漳浦趙家堡“克隆”來的。
趙國棟是趙若和第14世孫趙若齊第6代裔孫,他幼時每逢農歷八月初三,常隨父親回桃園祭祖。祭祖結束,宴席上端出大碗清水,父親便舀一勺讓他喝下。他好奇地詢問為何以清水為湯,得到的回答是“飲水思源”。從懂事開始,他就知道自己是宋朝皇室的后裔,先祖是從漳浦趙家堡遷臺的。他說,其先祖趙若齊于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隨漳州鄉人渡海來臺,到三貂(即現在的貢寮鄉)墾荒,后娶平埔族陳姓女為妻,生有五子。趙若齊思鄉心切,老年時葉落歸根,只身返回大陸漳浦探親,后在故鄉病逝,其遺骸由兒孫迎回臺灣安葬,其后裔繁盛。
2000年,趙國棟等趙氏宗親到漳浦尋根謁祖,看到祖先留下的趙家堡后嘆為觀止。在臺的趙氏宗親決定在臺灣復制一座趙家堡。2005年,臺灣趙家堡落成。如果說漳浦趙家堡是微縮版開封城的話,那么臺灣趙家堡則是微縮版漳浦趙家堡。趙國棟介紹,臺灣趙家堡占地730平方米,三層樓總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三樓為趙氏宗祠,二樓為完璧樓,一樓為居安居。樓內陳列有關趙宋皇朝等豐富史料。完璧樓及三個城門的匾額“東方鉅障”、“碩高居勝”、“丹鼎鐘祥”等字跡都是從漳浦趙家堡拓印后到臺灣刻制的。趙氏宗祠前廳柱聯為“宋朝郡王若和遷徙福建積美佛曇成族后移漳浦湖西畬族宗親共同筑城安居;清代先祖若齊渡海臺灣三貂貢寮開墾來到桃園大溪埔頂兄弟合力置田樂業”,中殿懸掛“汴京國族”金匾。
趙家堡里古風存
趙家堡的后人仍舊保留著祖先流傳下來的習俗,其中最主要的是“吃丁棹”、“行社”、“考龜”和“象頭衣”。
每年過元宵節,趙家堡都要舉行“吃丁棹”儀式,就是這一年里結婚、生子的夫妻都要到祠堂來大宴賓客,邀請全村16歲以上的男丁出席、參與。雖然只是一場宴席,但卻提醒著每個趙氏后代,每增添一個人員都關系到趙氏家族,也就是曾經皇家血脈的延續。
“行社”也是趙家堡的重要習俗之一。每年正月十八,大家會把各個祠堂、廟宇的菩薩全都扛出來,繞著村子游行。同時,自己的祖先也會當菩薩一樣來敬奉,在每年正月十五還要祭拜十八帝神像——所謂十八帝神像,就是宋朝歷代帝王的畫像,當年由趙若和掌管,是趙家的傳家寶。
趙家堡還有“考龜”活動。每年正月,人們在場子里豎起靶子,讓趙氏子孫參加射擊比賽。前三名的獎品是用糯米粉蒸出來的既好吃又形神畢肖的龜形糕,小的10來斤,大的20斤至30斤,誰能把巨大的糯米龜扛回家,必定能引來許多羨慕的目光。村里的老人說:“‘龜’與‘歸’諧音,體現了他們這群異鄉人心中回歸故里的美好夙愿。而比賽的目的,是鼓勵趙家后代通過各種途徑建功立業。”
值得一提的還有當地的“象頭衣”婚禮。新人在行禮時手里必須拿著白布條,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都穿白衣白褲,新娘還要系上一條純白的圍裙,這樣的一對禮服被稱為“象頭衣”。這套衣服在婚后會被新人珍藏,直到父母去世時才重新拿出來穿,然后把結婚時拿在手里的白布條扎在頭上戴孝,等“作七”(人去世后7天)后再收藏起來。最終,這白色的“象頭衣”會作為陪葬品一同入土。據說,之所以大喜的日子里要這樣裝扮,是要讓人們即使在結婚時也不忘祖先、不忘孝道。
兩個趙家堡,隔海相望,血脈相連,寄托開封情,續寫著海峽兩岸交往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