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貴州原始森林在哪里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幾萬年來,在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影響下,地處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省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這里喀斯特地貌廣布,巖石上孕育出相對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珍稀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
與其他森林不同,喀斯特森林長在巖石上。土壤被雨水帶走后巖石裸露出來,樹木的根系只能攀附在石溝石縫中。
“在這里能夠看到的千姿百態的樹木,它們的生長過程非常不容易,是對嚴酷環境的適應和自然選擇的結果。”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張雁泉說。
茂蘭保護區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境內,南部與廣西相連。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張雁泉和同事們保護著這片森林,也為在城市生活的人們提供了認知世界和自我的新視角。
幾年前,張雁泉帶著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妻參觀了保護區。他指著從巖石中蜿蜒而出的根系說,“這些粗壯的樹木,只能靠石溝石縫中積留著的零星的腐殖土艱難存活。而一旦扎根下去,它們就能夠頑強生存上百甚至上千年。”
大約一年后,張雁泉接到這對夫妻的感謝電話:這趟保護區之行挽救了妻子的生命。妻子身患絕癥,本來準備在旅行中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光。但當她在保護區看到樹木迸發出的巨大生機后被深深觸動,決定積極接受治療,病情明顯好轉。
“他們的故事同樣也改變了我對這份工作的看法。過去我認為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現在我意識到,我們所保護的森林不僅能造福人類,也給予我們一些生命的啟發。”張雁泉說道。
貴州與廣西交界的荔波縣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著集中連片、原生性較強的喀斯特森林。這一地區被世人稱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保護區總面積21285公頃,區內查明有維管束植物2676種、脊椎動物586種、昆蟲1589種、蛛144種,其中包括許多珍稀瀕危物種。
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濕熱帶-亞熱帶喀斯特景觀之一,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200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一部分,貴州荔波喀斯特從不同維度上展現了大自然的奇觀。在晴朗的日子里,站在至高處,你會看見綿延不斷的圓錐形山峰,上面攀附著茂密的綠植,它們整齊地矗立著,仿佛在靜靜等待著什么。
喀斯特森林保護價值
今年1月,來自貴州大學的20名師生抵達荔波,與保護區5名工作人員組成的項目組深入茂蘭,開啟中國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大樣地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工作。
據了解,貴州省首個森林生態系統大樣地,是按國際標準建設,總面積25公頃,建于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該大樣地具有森林植被原生性強、生境異質性高、人為活動干擾少等特點,保存了地球上同緯度帶最典型、最原真、頂極的非地帶性喀斯特常綠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是研究中國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與動態過程及其維持機制的理想之地。
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嚴令斌博士表示,他們將對大樣地內全部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無機環境開展調查研究和長期監測。
大樣地經常有眼鏡王蛇出沒。“這也是我們選擇在冬天啟動的原因之一,避免遭遇很多昆蟲和蛇,危險系數相對會低一些。”嚴令斌說道。
盡管生命不屈不撓,但它同樣脆弱,尤其是在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中。
通常在中國南方地區,充沛的雨水和熱量孕育了肥沃的土壤。然而在喀斯特地貌中,巖石被水溶蝕,形成了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造壤能力低導致土地貧瘠。
嚴令斌說:“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幾乎沒有土壤可以維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出連片的森林是很罕見的。這就是為什么它脆弱而獨特的原因。”
在喀斯特地貌中,土壤和水極易流失。這里的巖石以石灰巖、白云巖等碳酸類巖石為主,成土速度慢。與其他森林的土壤大多偏酸性不同,這里的土壤淺薄呈微堿性,生物需要適應這種獨特的土壤環境,展現出喀斯特森林的特異性。
據嚴令斌介紹,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頑強的生命力,但它同時也是相當脆弱的一個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現有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區形成1厘米厚度的土壤大約需要8000年,而在其他地區只需要數十年。”
據悉,項目組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大樣地全部生物多樣性及其環境本底的調查摸底和建檔工作。
此項工作的推進和持續開展,不但將對我國以及世界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積累基礎數據,而且可為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修復、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復及其保護管理等提供實驗示范基地和參考依據。
生態旅游助力脫貧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要負責人余登利表示,此前在保護區核心區域是有少數民族居住的,讓他們遷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片森林,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同樣也是致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
在多生石漠化地貌和沙漠的北緯25度,茂蘭可以說是唯一幸存下來的特殊的、自然的生態系統。
管理局高級工程師陳正仁1989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保護區工作,他告訴記者,人類活動對喀斯特原始森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這種生態系統本身就是十分脆弱的。”
而茂蘭這片森林由于交通不便、人口相對較少以及當地少數民族對大自然的高度敬畏而得以幸存。這里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生活著布依、水、瑤等少數民族。
“居住在這里的瑤族對森林資源高度依賴,要是有個什么頭疼腦熱或是跌打損傷,他們會在森林里尋找特殊的草藥來治療。”余登利補充說,“而水族對古樹、石頭心存敬畏,就像他們的圖騰所表現出的一樣,他們以保護自然、保護自己的居住環境為職責。”
據介紹,茂蘭保護區按片區別分為旅游區、實驗區、緩沖區和核心區。“現在試驗區內還有一萬多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其中。保護森林很重要,但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也需要得到改善提高。”
除了保護工作,余登利和同事們也一直致力于當地經濟發展。基于當地良好的生態資源。鼓勵居民種植中草藥、培育稻花魚、栽種果樹,進行產業化種養殖。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同時,管理局對自然景觀進行適度利用。通過規劃和審批劃分出旅游區以供游客體驗、游憩,發展生態旅游業。2019年,保護區周圍的居民全部擺脫了貧困。
據陳正仁介紹,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茂蘭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已從80年代末的87%上升到如今的88.61%,核心區達92%以上。如今研究人員正在努力保護和培育保護區內更多瀕危植物,以期擴大種群數量。(記者 楊軍 楊陽 編譯 趙妍迪)
原文見中國日報16-17跨版頭條配圖新聞,英文鏈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210/28/AP635b262fa310a1c5959c7f6e.html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