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贊美前門大街;描寫北京前門大街的句子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間小平房......靠墻有幾株小果樹。除了一塊長方的土地,平坦無草,足夠打得開太極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種著花草,沒有一種珍貴費事的,只求昌茂多花。”——老舍《我的理想家庭》
去北京游玩,除了打卡一些熱門景點,最有趣的就是閑逛胡同了。對于外地游客來說,即使走不完胡同的犄角旮旯,也要找幾條最有故事的街巷竄一竄!北京的胡同,如同唯美的秋天,躁動又鮮明!
前幾篇文章寫了最有歷史底蘊的史家胡同和最有色彩的八大胡同。這篇咱就逛一逛飽經風霜的胡同——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它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胡同。百年來,它經歷過戰火的洗禮,遭遇過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也見證過歲月的更替。
如今,這里已蛻變成為一處集使館、教堂、銀行、官邸、俱樂部為一體的歐式風格街區,成為眾多游客游覽的著名胡同。漫步其中,道路兩旁皆是各式西洋建筑:紅頂的小洋樓、神似“凱旋門”的西式門樓、哥特式風格的教堂與玻璃花窗、天使雕像……
東交民巷、西交民巷古代同屬交民巷,原名江米巷,元初時地處大都城的南城外,因漕運經過這里,遂成為出售南來糧米的地方;北方人稱南方的糯米為江米,這條街巷也因此而得名。
明成祖永樂年間遷都北京,都城由元大都向南拓展,江米巷進入了2號線內。正陽門內建起棋盤街,將江米巷截為東西兩段,西段稱為西江米巷,東段稱為東江米巷。
明代以來,東交民巷成為朝廷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絡及對外交往的活動中心,設在這里的禮部、鴻臚寺和理藩院是專門主管民族事務和對外關系的機構,朝鮮、越南、琉球等使節來京大都住在東交民巷。
到了清朝,隨著國內各民族的頻繁接觸及中國和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又因諧音關系,“東江米巷”叫成了“東交民巷”。
1860年第二次戰爭,中英、中法、中美、中俄簽訂《天津條約》,也就是著名的“《天津條約》進北京,《北京條約》開天津”。以中英《天津條約》為例,“大英欽差各等大員及各眷屬可在京師,或長行居住,或能隨時往來”“至在京師租賃地基或房屋,作為大臣等員公館,大清官員亦宜協同襄辦”。“協同”基本屬于是洋人看上那塊兒地,清政府幫忙清退一下。
先后有英、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并相繼建立了醫院、郵局、教堂、飯店等基礎設施。
在很多的民國的年代劇里,出鏡率最高的飯店就是六國飯店。
六國飯店是曾經英法美德日俄六國共同出資興建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個飯店幾乎就是一個政治避難所。而且六國飯店里發生過非常有趣有料的故事,有些事兒一直持續影響了新中國。
可惜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一場大火,六國飯店化被灼燒的面目全非,因為被損毀的太過嚴重,完全沒有重建的必要了,所以六國飯店永遠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
上圖那個普通的樓就是是建筑在一個這么有歷史價值的地點上。
德國醫院舊址
現址為北京醫院,僅存原建筑圍墻。
比利時使館舊址
比利時使館舊址北門,東交民巷14號。現為紫金賓館,可預約用餐。
圣彌厄爾大教堂
東交民巷甲13號,原法國領事館的堂,哥特式建筑風格。現在網紅打卡地之一。許多拍婚紗照的喜歡在這里取景!
法國使館舊址
位于東交民巷15號,西式凱旋門式的大門前立著兩個中式的石獅子。這里原為清朝的純公府,被迫送給法國人作領事館,所以就出現了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筑布局。現為武警守衛的保密單位。
法國郵政局舊址
單層的磚木結構,灰磚清水墻,帶尖角的女兒墻。
日本正金銀行舊址
現為中國法院博物館
花旗銀行舊址
花旗銀行建成于1914年,由美國建筑師墨菲設計,建筑體現西方古典風格,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石結構。1902年,花旗銀行為便于在中國接收庚子賠款,先后在上海、北京、香港建立分行。內有北京最早的且仍在運行的一部直梯。
俄國使館大門舊址
現址為最高人民法院,僅存留原俄國公館大門。
美國使館舊址
繞到前門大街上,名為前門23號院的地方就是原美國使館舊址,現開辟為一處高檔餐飲會所。
辛丑條約簽署地
現東交民巷飯店所在地,原來建造著西班牙使館,而這里就是辛丑條約的簽署地。
穿出胡同正面對天安門廣場,看著威嚴神圣的天安門,崇敬感油然而生!中國早已不是百年前的那個庚子年的中國。故事留給過去,中國只會越來越強盛。
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很多胡同則已經隱沒在高樓大廈中,但是高樓大廈埋沒不了北京人對老胡同的念想,如果你厭倦了車水馬龍,世間繁華,那就走一走北京的胡同,會有別樣的情懷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