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劇院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舊歌劇院
巡營在海德堡河邊演出
一晃十年。當初,愛好京劇的那16位旅德僑胞也沒有預想到,僅憑對京劇和傳統文化的滿腔熱情,他們在異國他鄉謀生之余,在語言不通、文化差異較大的環境中創辦協會,并歷經波折堅守了十年,終于讓京劇在異國他鄉開花結果。
時隔十年,再說起創會的初衷和機緣,全國政協海外列席僑胞、德國京劇協會秘書長顧裕華依然歷歷在目:“在法蘭克福,生活著一些從小受過京劇熏陶的僑胞。雖然在異國他鄉,但大家始終心懷京劇夢。有時候我們湊在一起唱一唱,也請德國朋友分享,想試探一下,德國人是否會喜歡和接受京劇。”
試水的結果是令大家啼笑皆非。由于中西方文化理念差距較大,他們發現,德國朋友看京劇,一般僅限于對武打有興趣,對唱腔完全不懂。“他們有的說,唱京劇像貓叫。”說到這里,顧裕華也忍不住笑了。
直到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緣出現了。那年春天,全國政協訪問團抵達德國,當地有關方面在漢諾威展覽會大廳舉辦文藝活動,歡迎中國客人的到訪。活動中,主辦方隨機邀請中方人士表演節目,為了救場,以當地僑胞身份參與活動的顧裕華大方地站出來,上臺清唱了一段《紅燈記》。沒想到,這樣一段救場的表演,引來全場主賓雙方熱烈的掌聲。現場觀眾喊著“再來一個”,而德國音樂師竟然還在后面伴奏了幾個音!大家看到了希望,更有了組建京劇協會的想法。
與此同時,中國昆曲、京劇申遺成功的喜訊也鼓舞著這些京劇愛好者。說干就干,當年4月,16位僑胞在法蘭克福注冊成立正式法人社團,中文名為德華京劇苑。后來,在京劇名家趙書成的建議下,改為德國京劇協會。
“我們協會的宗旨始終為‘弘揚國粹、中德聯誼;展示才藝、以戲會友’。”擔任團長的旅德僑胞董亞平自豪地介紹,“我們是第一個在德國誕生的傳播和演出京劇的公益文藝團體。”
大家都很難忘,成立當年的11月,協會首次在陶努斯山腳下的古城Kelkheim為德國觀眾推出獨立的整場演出《梨花夢》,那也是京劇史上第一部用德文改編的古典小型京劇,編者是旅德華人茶仙博士。這出戲講述的是大唐皇帝和其愛妃梨花的愛情故事,劇情跌宕、唱腔優美、服飾華麗,又是德語戲文,得到當地觀眾的極大認可,演出獲得空前成功。
“《梨花夢》是我們讓京劇走進德國文化人心中的第一座橋梁。”董亞平感慨不已,“現場的德國觀眾普遍反映,他們第一次看懂了京劇。”
這場演出給協會帶來新的思考——既然是德國京劇協會,那首先還是要立足德國觀眾,語言上一定要打破認知障礙。雖然唱腔、唱詞難以更改,但道白部分是可以用德語的呀!就如這場《梨花夢》,中文演唱、德語道白的雙語演出,不就是最好的嘗試?
不停地摸索,不停地創新,十年走過,德國京劇協會實現了成立之初的諸多夢想。
“我們已經組織和參加了215場演出和活動,在德國各地和歐洲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董亞平自豪地介紹,其中,有很多演出、活動令人難忘。“2013年1月,我們登上法蘭克福老歌劇院 Alt Oper的舞臺,參加由中國僑聯組織的《親情中華》演出,這是旅德華人首次登上德國高檔演出殿堂;2014年2月,應奧地利大使館邀請,我們赴維也納金色大廳觀看新年京劇交響音樂演唱會,向梅派傳人梅葆玖先生帶隊的中國京劇名家演出團隊當面取經;2017年11月,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譚孝曾、楊赤等人組成的全國政協京昆室代表團來德國法蘭克福交流訪問,與我們座談和聯歡;2019年11月,我們在法蘭克福的St·Lioba堂參加了別具風格、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活動,并逐步把京劇與歐洲傳統節日融合在一起。當然,更自豪的是,我們始終堅持參加各類的公益演出活動……”
董亞平也坦言,協會順利走過十年,并取得一些成績,離不開祖籍國各方的支持,包括使領館、專業演出團體、京劇名家,以及當地華僑華人社團都對協會給予極大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會繼續努力,為推動中德文化民間藝術交流,傳播中華文化藝術作出新的貢獻。”董亞平說。
原文刊登于2022年6月24日《人民政協報》第10版休閑周刊
記者:李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