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崇圣寺三塔的畫,云南崇圣寺三塔
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大理地標,崇圣寺三塔
云南大理文物古跡眾多,最負盛名的當屬崇圣寺三塔,它不僅是大理的象征。今天的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區分兩大部分,前區以三塔為中心,包括三塔、南詔建極大鐘和雨銅觀音殿;后區則是被譽為漢傳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除三塔外,其他都是恢復性重建,氣勢宏偉、規模龐、金碧輝煌。
塔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形制就是一個墳丘,安置佛祖釋迦摩尼的佛骨舍利。塔引進入中國,依古印度形制都建在寺院的中心,安放舍利,后逐漸發生了形態、位置乃至功能的演變。
古印度“塔”
蒼山應樂峰下,大理古城西北,在南詔豐祐年間(823~859年)建有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崇圣寺,三塔立寺門前。后寺毀,三塔依然巍立。
主塔千尋塔,“尋”是古代長度單位,意指塔高。塔高69米,16級密檐式方形空心磚塔。塔心內有木梯盤旋而上,與西安唐時期的小雁塔相似,為典型的唐塔建筑風格。塔頂有塔剎,藏有大鵬金翅鳥。據說大理地區多水患,治水必先治龍,龍畏大鵬,大鵬起鎮水的作用。
大鵬金翅鳥(收藏于崇圣寺三塔文物陳列館)
塔前石砌照壁“永鎮山川”為明代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所題。
南北兩座小塔距離大塔都是70米,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小塔外觀輪廓為錐形,高度均為43米,為八角形樓閣式10級磚塔,每級塔檐上砌出模擬木構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狀各異的塔形龕。塔身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浮雕,層層各異。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風格,建造于大理國段正嚴、段正興時期(1108~1172年)。
崇圣寺三塔集崇揚佛教、鎮災降邪和觀賞功用,建塔藝術登峰造極,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建筑價值。歷千年的風雨剝蝕,以及30余次強地震的考驗而不倒,是這種奇跡的應驗。
聚影池形如洱海,聚三塔鐘樓倒影于一池之內,是攝影留念的理想景點。
前景區還包括南詔建極大鐘和雨銅觀音殿。
三塔之后的南詔建極大鐘樓,古稱勝概樓。“南詔”為國號,“建極”是年號,大鐘鑄于南詔國建極十二年(871年),毀于清末戰亂。1997年香港回歸依史料重鑄大鐘。
大鐘樓西側是1999年恢復重建的雨銅觀音殿。雨銅觀音鑄于南詔中興二年(899年)。以銅鑄像需要大量的的銅,傳說時天降銅雨,滿地皆為銅屑,取以鑄像,于是取名為“雨銅觀音”。
大殿內居中的漢白玉須彌座2.2米高,其上銅鑄貼金蓮花座1.8米,蓮花座上站立著8.6米高的銅鑄貼金雨銅觀音。觀音原本男兒身,傳入中國后逐漸演化為慈祥善良的女性。雨銅觀音男性身材,女性的臉,正是南詔中晚期大理地區男性觀音向女性觀音過渡的重要特征。
雨銅觀音
雨銅觀音左側靠東為水月觀音,靠西為阿嵯耶觀音,阿嵯耶觀音為大理地區特有;雨銅觀音右側有男身梵僧觀音和手執金繩的負石觀音,這兩尊觀音被大理人稱為“觀音老爹”、“觀音老母”,他們都是阿嵯耶觀音的化身。
阿嵯耶觀音
梵僧觀音和負石觀音
雨銅觀音殿二樓上展示的是兩幅稀世畫卷的復制品,《南詔國史圖傳》、《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
走出景區前半部分,后景區就是恢復重建的,被譽為漢傳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
早在西漢元封六年(前105年),大理地區就正式納入漢王朝的疆域。唐宋時期,以大理地區為中心,先后建立了南詔和大理國。元以后,禪宗大興,寺院遍布,有“妙香佛國”之譽。
歷史上的崇圣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經歷代擴建,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了顛峰。“基方七里,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崇圣寺是整個大理國,乃至整個東南亞佛教文化的中心,因此被喻為“佛都”。
阿嵯耶觀音閣為仿唐高臺重檐樓閣,中間供12米的阿嵯耶觀音像。阿嵯耶觀音造像特殊,呈男身女相,是白族密宗的主尊觀音,也是大理特有的觀音,被稱為“云南福星”、“細腰觀音”、“大理觀音”。
高僧殿
大理國22位國王中,有9位在崇圣寺遜位為僧,殿內立九位高僧像。
祖師殿
祖師殿供禪宗六祖六祖惠能。
大雄寶殿
仿北京故宮太和殿,重檐九開間。高大敞亮,金碧輝煌,為全國佛教寺院中體量最大的殿。
九龍浴佛
崇圣寺是漢式寺院,中軸對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彌勒殿、藥師殿、財神殿等一應俱全,布局也如漢式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