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和山海關先去哪里(山海關老龍頭門票多少錢一張)
愛家鄉,游河北,發現身邊的美。
老龍頭景區位于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臨海高地上,自身形成半島伸入渤海之中。這里是明萬里長城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海關景區的重要景點。這座呷角高地,海拔25米,依山襟海,長城聳峙海岸。它是明代長城的東部起點,萬里長城從這里入海。一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涌、云水蒼茫的大海,可以飽覽這獨有的海上長城雄姿;可以欣賞“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欄更上樓,大風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麗景象。
今天《動聽河北》節目就帶領大家走進位于秦皇島市的老龍頭。
老龍頭:萬里長城海上起點
講述人 山海關區第一關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禮賓講解員 于淼
長江有發源,黃河有起點,大家知道明代萬里長城的龍頭在哪里嗎?其實在中國的版圖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一撇就是東起老龍頭西到嘉峪關的萬里長城,一捺就是北起北京南致杭州的京杭大運河。“老龍頭”位于山海關,他就是明代萬里長城海上起點。
當年修筑萬里長城的時候還留下了許許多多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當年修筑海上長城的一個小故事。
入海石城的建成靠鐵鍋?
傳說萬里長城入海七丈,高大的城頭矗立在狂濤巨浪之上,像一條巨龍在昂首騰空。
這段入海石城,是明萬歷七年薊鎮總兵戚繼光,針對蒙古族騎兵沿淺海涉水進犯的情況派參將吳惟忠修筑的。這海上長城,造起來實在太難了。幾百年前一萬五千軍工,單等海水落潮,才能搶上去修一回。可是大海無情,三天一漲潮,五天一落潮。城墻修不上尺八高,潮水一沖,磚頭石塊,七零八落,修一次,垮一回,不知修了多少天,只弄得無數生命葬身海底,戚大人也一籌莫展了。
當朝奸黨議論胡說戚繼光修三十二關,設三千敵臺,鑄五千斤一尊的鐵炮,是勞民傷財,要皇上傳旨,明升暗降,把戚家軍調往廣東,好去掉奸黨的一個心病。派太監做欽差到薊鎮監軍。這位太監公公剛到薊州,才知道戚繼光正在山海關南海上修老龍頭,立刻馬不停蹄,直奔山海關。
全城的鄉紳耆老拜見欽差大人說:“敵兵常從海上越境,老龍頭千萬不能半途而廢。”欽差大人說:"圣旨期限三天,金口玉言,誰也改不了啦。”
戚繼光怒氣難消,知道限期三天是假,想借口定罪逼我遠走是真。我個人上哪兒都沒關系,可是這一千二百座敵臺,就差老龍頭一樁心事未了。想想國家安危,百姓的生命財產.....戚大人心中正在悶悶不樂,忽然門簾一挑,一個老漢進來。
這打漁老漢是跟隨戚大人的一名伙頭軍。只見老漢把秫米飯、咸帶魚擺上八仙桌,說了聲:“請大人先用飯,我再回稟,也許對老龍頭有點用處.....。”戚大人一聽,一把拉住老漢說:“老爹,是什么法子,快講快講,要不我怎能吃得下飯呢!”
第二天,傳令全軍,在大海沙灘上搭鍋造飯,安營扎寨。只見十里海灘,炊煙四起,火光一片。忽然一堵丈高巨浪,鋪天蓋地,夾著狂風,沖上岸來,軍工一見,拼死逃命,口中大喊:“龍王爺發怒了!龍王爺發怒了!”眾伙頭軍也顧不上搬鍋,逃得無影無蹤。過了三天三夜,龍王爺才喘了一口氣。巨浪過去了,海上恢復了平靜。戚大人查看城基,竟有一段還立在原地,心中覺得奇怪。這時老漢走過來指著灘上一個挨一個的圓東西。戚大人低頭一看,“咦,這不是做飯的鐵鍋嗎!”
老漢說:“這鍋扣在沙灘上,任憑風吹浪打果然不移不動!”戚大人臉上露出了勝利的歡笑,大喊“這真是擒龍之術啊!”,有了這些反扣的鐵鍋,減少海水對石城的沖擊,老龍頭終于得以建成。幾百年過去了,傳說著老龍頭腳下,一個挨一個,扣著千百個鐵鍋。
入海長城為何屹立不倒
人們把“建在沙灘上的城堡”比喻事情的不可能,而入海石城的修建在當時的條件下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那么,一道孤立于沙灘和大海之中的石墻,為何在經年累月潮水海浪的沖擊下而屹立不倒呢?
因為,修筑入海石城時巧妙地利用了老龍崗脈巖為基,以石塊夾砌其間并找平后,再在上面疊筑起九層的花崗巖巨石。這種將自然山體與人工砌體合二為一的做法,不僅省工、省料、省力,而且基礎堅固。為了使入海石城經得住海浪的沖擊,在條石的四面鑿有馬蹄形凹槽,相鄰兩塊石槽連接形成“燕尾槽”。槽內再澆鑄白礬、松香、鐵沫制成的溶液,待溶液凝固后整片基石就牢牢的粘連在一起了。入海石城截斷了敵人從陸地或淺海繞過長城進犯的通道,成為來犯之敵不可逾越的銅墻鐵壁,是萬里長城修筑史上的創舉,也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曠世杰作。
老龍頭的靈魂,不僅表現在它的建筑本身,而且在于它所體現的中華文化的底蘊。鮮活的英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使這座歷史上用于戰爭的關城堡壘不再冰冷,充滿人文氣息;正是有了古代將士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努力才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財富。聽眾朋友們,春暖花開疫情散去,期望更多的人能來此欣賞和平年代里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在山海關等您!
信息來源:河北交通廣播車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