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兵學院現在啥級別(徐州工程兵學院畢業后就是軍官嘛)
我對徐州工程兵學院有深厚的感情。從1978年到1983年,我在這個學院大院里,工作了五年時間。1978年2月,我從工程兵54師調入工程兵學院政治部,先后在組織處任青年干事,宣傳處任新聞干事。在這里了解了軍事院校,增長了軍政素質,結識了許多敬愛的首長和親密的戰友。從1983年元月我離開工程兵學院,轉業到河南商丘地區,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我仍然時常懷念在學院工作生活的軍旅歲月,牽念那些已轉業退休飄落到全國各地的戰友們。我想談談所了解的工程兵學院大院的古往今來和歷史變遷,與心系學院的戰友們分享。
工程兵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從1946年建校至今,已經有70多年歷史了。1946年3月,在吉林通化北安過去日軍舊軍營中,建立了我軍第一所工程兵學校,名為東北民主聯軍工兵學校,并招收了第一期學員。建國前夕遷至湖南長沙,先后易名為中南軍區工兵學校,高級工兵學校,工程兵學院。1974年遷至徐州恢復建校,名為工程兵軍政干校。1976年在此基礎上組建工程兵學院,1986年更名為工程兵指揮學院,是一所培養全軍工程兵營團中級軍政指揮員的院校。2017年軍改后合并于陸軍工程大學,為旅級訓練基地。自此,工程兵學院經歷了70多年的曲折發展歷程,圓滿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周恩來,朱德,徐向前,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重視工程兵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作過許多批示和題詞。學院的大門上方,銘刻的"工程兵指揮學院"七個大字,就是徐向前元帥所題。據統計,1946年到2006年六十年間,這所院校為全軍工程兵部隊培養了6.2萬名軍政指揮員和工程技術人才。
工程兵學院位于江蘇徐州東郊的東甸子村,大院坐北朝南,依山而立。學院南邊過去是一片開闊的原野,現在已被一片現代化建筑所代替,樓榭鱗次櫛比。學院北邊緊靠黑頭山,東邊鄰近團山,山上郁郁蔥蔥。如今,南門外的大道直通徐州市高鐵東站,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學院內綠樹成蔭,百花飄香,環境優美,布局合理,是一所十分美麗的校園。
工程兵學院的大院,同樣年代久遠,有著不平凡的歷史滄桑。在三四十年代,這里是侵華日軍騎兵聯隊的軍營。我1978年調入工程兵學院時,就聽別人介紹,學員隊的宿舍就是由日軍騎兵養馬的馬廄改造而成,青磚石基,十分堅固。正對學院大門的訓練部大樓,也是日據時期的古老建筑。著名的軍事影片《南征北戰》拍攝時,這所大樓作為軍隊的軍部辦公地拍進了電影。在解放戰爭時期,這個大院成為軍隊的裝甲兵學校所在地,蔣介石的兒子蔣瑋國為校長。徐州解放后,這個大院成為校長為陳毅元帥的華東軍政大學徐州分校,后來又成為華東軍區裝甲兵教導團和第四坦克學校的營房。
我1978年初調到徐州工程兵學院時,學院為正軍級單位。學院設政治部、訓練部、院務部三部,政治系、軍事系、參謀系三系,轄警通連、工兵連、舟橋連三個負責安全保衛和教學服務的連隊。學院領導班子全是匯集四方的精兵強將。第一任院長兼政委薛克忠1937年入黨,1938年參加山西抗戰決死隊,曾任團長,太岳軍區軍分區參謀長,晉冀魯豫野戰軍旅參謀長,中原野戰軍旅長,陜南軍區參謀長。他身經百戰,參加過百團大戰,呂梁戰役,襄樊戰役和淮海戰役。建國后任陜西軍區副參謀長,抗美援朝時任志愿軍兵團副參謀長,工程兵指揮部司令員。回國后任哈軍工軍事工程系主任,工程兵工程學院政委,工程兵軍政干校政委,工程兵學院院長兼政委,工程兵副司令員。1961年晉為少將,曾獲二級獨立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在工程兵學院工作期間,他嚴于律己,廉潔奉公,忠誠教育事業,致力學院建設,是聞名全軍的"老過硬",其先進事跡在《解放軍報》發表,軍委通報全軍學習,成為全軍領導干部的楷模。
薛克忠1979年提任工程兵副司令員后,51師政委黃霖任學院政委,54師師長唐人任學院院長,副院長南敬之,李文緒,副政委李次哲、左三星等都是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同志,資歷老,功勞大,但不居功自傲,工作認真負責,處處發揚黨的優良作風。黃霖政委一心撲在教學上,深入教學第一線,堅持跟班聽課,親自帶領編寫教材,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精心培養教員隊伍,有力推動了學院教育質量提高。南敬之副院長堅持不用公車,推著自行車帶家屬到醫院看病。李文緒副院長單身在學院工作,讓出分給自已的家屬樓給學院干部。副軍級顧問楊先平理發排隊,三次讓學員先理節約時間用于學習。院務部副部長劉洪坤主管教學保障經費上百萬元,教學保障物資價值上百萬元,但"管著雙百萬,分文都不沾“,自已養盆文竹用一段鐵絲撐起來,都按規定付兩角錢。這些軍師級老首長發揚延安精神,保持革命本色,清正廉潔,一塵不染的先進事跡,先后在《解放軍事》和《工程兵報》發表,引起強烈反響,弘揚了正氣,使工程兵學院形成了團結和諧,風清氣正,教學相長,人心向上的良好氛圍。
工程兵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內涵豐厚,傳統優良的軍事院校,也是精英薈萃,人才輩出,名星燦爛的風水寶地。從1946年建院以來,從這里走出了40多位將軍,這里無愧是全軍工程兵軍政指揮員的搖籃。雖然在軍改后,這所院校已撤并,但它創造的輝煌業績,將銘刻在人民解放軍的光輝史冊。它培養的一代代精英,一批批人才,已分布全軍,散落全國,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為軍隊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