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里國門老照片、滿洲里國門在哪里
滿洲里西臨蒙古國,北接俄羅斯,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滿洲里原稱“霍勒津布拉格”,蒙語意“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得俄語名“滿洲里亞”,音譯成漢語為“滿洲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滿州里國門)
我從小就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影響,對祖國的北疆特別是內蒙古大草原有著特別的感情。這兩天在電腦里翻出了幾張十多年前在內蒙的照片,尤其是滿洲里國門照片,今天發出來同大家共享。
(巍巍國門)
2009年7月因公差從祖國的南疆來到滿洲里,被這充滿異域風情的城市深深感染。三國交集之地,有著尖尖塔層的俄式建筑,隨處可見俄羅斯性感美女,而大多商家也用俄語同俄羅斯商人討價還價,放眼望去的標語牌也標注著多國文字。
(俄羅斯國門)
滿洲里融合中俄蒙三國風情,被譽為“東亞之窗”。最令人神往的當屬國門旅游區了,7月17日我于同事結束海拉爾公干后第一時間來到這里參觀。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雄偉高大標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的國門,仰望國門不禁心潮澎湃,不自覺地向巍巍國門敬了一個禮,此時我想的很多也想的很遠。
(俄方瞭望塔)
國門莊嚴肅穆大氣,在國門上方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鮮紅大字,上面懸掛國徽,國際鐵路線從下面通過。我們站在國門前拍照留念,正好一輛俄方裝載木材的火車駛入我方境內,機車駕駛人操著一口流利漢語同我們打招呼,似同家人般友好。
(滿州里號火車頭——當年主席訪蘇的牽引車)
登上國門觀景長廊可清楚地看見對面大約兩公里的俄羅斯后貝加爾斯克區小鎮,小鎮的車站、建筑、街道、行人也能一覽無余盡收眼底,說實在話那邊的建筑看上去比滿洲里差的不是一點點。更近處則是俄方國門及哨所(瞭望塔),我通過相機鏡頭清晰看見俄方士兵通過望遠鏡向我們這一邊瞭望。
(圖前右部分未入畫面為俄羅斯后貝加爾斯克區小鎮)
(中方哨所)
來滿洲里國門旅游區參觀的人還是挺多的,聽口音有多個省份的旅行團隊,還有像我們這樣零散來的。到這里不僅僅是看國門,還有41號界碑、中蘇門(早期國門)、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和平之門主體雕塑和滿洲里歷史浮雕、紅色旅游展廳、火車頭廣場等景點。
(中國41號界碑)
41號界碑是個很神圣的地方,界碑上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及界碑編號,那是國境線的標識,盡管中俄友好,盡管中俄邊界還有一段緩沖區,但工作人員還是叮囑我們,這已經是邊境線了,可以在界碑我方拍照,不要跨過去。大家同界碑合影都很莊重,好像人人都是守護國土的將士一樣。
(紅色旅游展廳)
紅色展廳里陳列大量實物和原景再現,包括早期的武器、通訊設備等,更有大量的文件、照片向我們展示了早期中國人的斗爭史實。特別留意了樓棟里有一個地下室,環境特別差,設施極其簡陋,地下室是為保護當時需要出境人員臨時使用的。
(早期我黨人員秘密出境使用的工具——俄式馬車)
滿洲里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為中國革命者開辟了一條尋求真理之路。經過這條交通線進出中蘇國境的人員無法統計,李大釗,陳獨秀,劉少奇,瞿秋白,李立三,鄧中夏,李維漢,羅章龍,張國濤,王盡美,王明,鄧恩銘,伍修權,蔡和森,鄧穎超,許光達,張太雷等等。他們在敵人嚴密封鎖下冒著生命危險,以不同身份從事革命活動,同共產國際保持聯系,捧回了革命圣火,留下了許多感人的英雄事跡。
(滿洲里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
參觀完紅色旅游展廳后我們在和平之門廣場駐足良久,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度,但是更不懼怕戰爭。主體雕塑“和平之門”由字母“M”變形似“門”,上面一個地球,寓意國土有界,但它與世界相連,代表著中國人民開放的胸襟,五只飛翔的鴿子象征著和平,祈盼與世界各國人民進行友好交流和往來。
十多年過去了,滿洲里的變化一定很大,這幾張照片的拍攝時間為2009年7月17日,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星期五。在大多人眼里,北疆應該是白雪皚皚才夠勁,是的,我想能在冬天里再去一趟滿洲里,留下她那靚麗的白色身影。期待著!
(和平之門主體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