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鐵路三縱三橫,我國鐵路三縱五橫
邁進2023年,中山市迎來交通建設史上的又一里程碑。2023年2月28日,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鐵路西線——南中城際獲得立項批復,并具備動工建設條件,這是中山首條自行建設且跨越中心城區的城際鐵路。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于新建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萬頃沙至興中段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
這也是一條足以改變中山乃至珠江口城市發展格局的軌道交通線路。建成后,南中城際將與廣州地鐵18號線貫通運營。通過該線路,乘客不需要換乘,可從中山中心城區(岐江新城)直達廣州中心城區(珠江新城),用時僅需45分鐘左右。此外,通過對接廣州地鐵18號線,南中城際向北可與廣花城際、芳白城際實現互聯,線路還預留了深中城際接軌運營的條件,未來向東可接入珠江口東岸軌道交通網絡。
對于如此重要的一條城市交通大動脈,中山舉全市之力“超常規”推進,項目也由此獲得了“超常規”的推進速度:從項目籌備到最終落地啟動,用時僅11個月,比常規用時(約2年)縮短一半以上。
項目落地大提速,得益于中山突破常規、多部門協同作戰的“戰法”,正是這套“戰法”打通了交通項目建設的“快車道”,也為城市打開了一條新的發展“超車道”。
從“0”到“1”,軌道進城
建設南中城際由來已久。2020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其中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是近期建設項目之一,線路由廣州南沙的萬頃沙往南引出,分為東西兩線,西線進中山(即南中城際),東線經中山延伸至珠海(即中珠城際)。
對于中山而言,南中城際意義突出。目前途經中山的客運軌道專線,僅有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在十多年前建成運營的廣珠城際鐵路。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機遇,中山在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將“推動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建設”列入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3月,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2022年省重點項目計劃,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項目被列入廣東省當年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計劃,中山隨即啟動項目前期工作,進入重點攻堅階段,加快推動項目落地。
按照最初的規劃批復,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西線——南中城際起于廣州南沙萬頃沙站,終點為廣珠城軌中山站,離中山中心城區僅“一步之遙”。對此,中山積極爭取線路“進城”,向上級部門提出南中城際的延伸方案:西線終點自中山站延伸至中山市中心城區,并加密車站。通過客流分析等方面論證,中山的這一方案最終獲得認可,線路在中山境內的車站數量從原來的5座增至8座。
可研報告批復公告顯示,南中城際起于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站,止于中山市興中站,全線設萬頃沙(既有)、十二涌、二十涌、香山、火炬、張家邊、中山、岐江新城、石岐、興中等10座車站,預留火炬東站。其中,中山市域共有8車站(含預留車站)。建成后,中山將第一次以軌道交通的方式,將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岐江新城三大核心平臺以及中心老城區串聯起來,打通新老城市中心的快速通道。
值得關注的是,南中城際中山段雖然是城軌線路,但它將實施節奏更快的運營管理模式,班次發車頻率約為6分鐘一班,未來有望達到2.5分鐘一班,車到即走,乘客無需定時候車。這種模式將進一步放大“軌道進城”的作用,加速中山與廣州等周邊城市的人流物流互動速度。未來,南中城際還將接入深中城際,打通珠江口東西兩岸互動的新通道。
從“不可能”到“可能”,“超常規”落地
按照常規推進時間,跨市城際鐵路項目從啟動到動工約需要兩年時間。而從2022年3月啟動集中攻堅,到最終落地具備施工條件,中山僅用時約11個月,創造了軌道交通項目的新紀錄。
回到中山啟動項目攻堅時的原點,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都曾將這個目標視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通過復盤南中城際建設過程可發現,要實現項目“超常規”落地并不容易。在此過程中,中山的項目團隊需要克服不少難關。
首先是技術之難。南中城際是中山首條參與建設的城際鐵路,在推進項目過程中,中山“摸著石頭過河”。在建設技術方面,中山與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組成聯合工作組,采取“代建代管”模式,由廣州地鐵集團派出專業人員,和中山團隊一起開展項目建設和后續管理工作。環評等前期工作也是技術的難點。對此,中山創造性開展工作,并聯所有能并的審批環節,最大限度減少專項編制占用前期工作時間,實現事半功倍。
其次是機制之難。南中城際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和鎮街,中山的工作機制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為打破內部溝通協調障礙,在項目啟動之初,中山就主動打破部門、層級、區域限制,組建了由市交通運輸局、自然資源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廣州地鐵集團,以及火炬、翠亨、東區、石岐等沿線鎮街為成員單位的工作專班,通過提前介入、同步推進、并聯審批、流程精簡等方式,打通項目建設的“綠色通道”。工作專班“掛圖作戰”,制定了南中城際項目前期工作推進計劃總表,實行“日例會制”“日事日畢日報”“紅黃燈亮燈督辦”等機制,做到問題日清日結,以“天”計算推動各項工作按時按質落地。
超常規的目標需要超常規的模式。回顧中山推進南中城際項目的過程,中山以改革開路,打破部門、層級和區域等限制,集中優勢力量開展攻堅,最終完成了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奔向大灣區,邁進軌道時代
南中城際帶給中山的,不僅僅是一條新的軌道交通線路、一套建設經驗和一支技術團隊,它還將為城市發展帶來新的可能。
延伸至中山中心城區的南中城際,將深刻地改變城市發展格局。通過南中城際,中山第一次以軌道交通的方式將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岐江新城三大核心平臺以及中心老城區連接起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南中城際,中山將接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隨著南中城際落地,中山將形成由廣珠城際、廣中珠澳高鐵、南中城際、南沙港鐵路、深江鐵路、深中城際組成的“三縱三橫”鐵路軌道網。從建設時序來看,廣珠城際和南沙港鐵路已建成運作,深江鐵路為在建項目,南中城際即將開工建設,廣中珠澳高鐵和深中城際正開展前期工作。加密的軌道交通網,將為中山打通與廣州、深圳等灣區極點城市的資源流動快速通道。
快速化的城際鐵路帶來的效應不可估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廣佛地鐵。數據顯示,僅在廣佛交界的南海區,就有超過70萬廣州人居住生活,超1000家廣州企業進駐。圍繞軌道交通開展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綜合開發更是形成了佛山的城市封面、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廣東金融高新區(千燈湖)。
在搶項目進度的同時,中山也搶出了城市發展的新機遇。在項目各項前期工作緊鑼密鼓開展之時,中山已同步啟動了南中城際TOD綜合開發前置研究,探索TOD開發的“中山樣板”。迎來軌道時代,中山也悄然開啟了城市發展的新時代。
【采寫】雷海泉 廖瀚 伍杰 曾艷春 陳少宏
【作者】 雷海泉;廖瀚;伍杰;曾艷春;陳少宏
興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