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亞迪4s店電話_北京比亞迪4s店電話號碼查詢
2月27日,網上流傳出一份比亞迪王朝系列降價名單。其中,唐DMi版本降價幅度1萬-2萬不等;漢DMi版本直降1.8萬元,EV版本直降2.5萬元;元Plus降價幅度0.5萬元-0.7萬元;宋Pro DMi降價幅度8.5萬-1萬元不等;秦Plus冠軍版直降0.7萬元。
當天,汽車頭條記者實探采訪北京合生匯比亞迪直營店獲悉:比亞迪王朝系列新能源車型確實已啟動降價,降價區間為0.8萬元-1.5萬元不等。由于該銷售網點主要銷售的是王朝系列,對于海洋系列是否存在同樣“降價”,銷售人員表示并不知情。
早在2022年底,國補徹底退坡之前,比亞迪成為了第一家官宣要在2023年漲價的汽車品牌。沒想到,僅僅過去兩個多月,比亞迪也沒扛住壓力,加入了“降價”大軍。
比亞迪銷售人員說到,新一輪新能源指標將于5月26日公示,屆時北京將進入汽車銷量旺季。因此,為應對即將到來的訂車高峰期,很多客戶會提前完成下定,從2、3月份開始,參與訂車的用戶將大幅度增加。
目前,比亞迪除了少量車型有現車以外,其他車型保守預估需等待2-3個月左右,相比以往半年時間才能完成交付已經大幅度縮減。
從目前多家媒體曝光的消息來看,不止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其他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價”。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北京地區經銷商店車型價格并沒有變化,不過客戶可以享受2000元左右的置換優惠補貼政策。比亞迪品牌官方,沒有宣布降價信息。
為400萬輛目標“折腰”
進入2023年,比亞迪試圖在銷量上再上一個臺階。
此前,有消息稱,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在電話會議上表示,2023年比亞迪將向400萬輛發起沖擊,其中出口50萬輛。根據乘聯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67.4萬輛,比亞迪以180萬輛,同比增長208.2%的銷量成績位列第一,市場份額達31.7%,成為最大贏家。
但進入2023年,比亞迪的銷量仍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數據顯示,1月份比亞迪銷量為14萬輛,環比下降35.65%。雖然受到春節假期,以及去年12月份消費需求提前釋放因素的雙重影響,導致1月份有所滑落,但今年比亞迪向著“400萬輛”目標發起沖擊依然壓力不小。
與此同時,新年伊始,特斯拉降價引發的鯰魚效應也在持續影響著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汽車頭條記者在探訪其他新能源汽車直營店的過程中發現,諸如極狐、嵐圖、理想、小鵬等眾多車企都推出了不同程度的降價優惠政策。
客觀來說,這些新勢力汽車對于比亞迪的沖擊并不大,真正引起比亞迪擔憂的仍舊是老對手特斯拉。此前,就有報道稱,特斯拉剛官宣降價不久,店內就涌現了翻倍式的客流量,甚至有傳言“降價后特斯拉中國3天獲得了3萬輛訂單”。
從特斯拉發布的1月份數據來看,確實頗有成效,在中國銷量達到6.6萬輛,環比增長18%。顯然,特斯拉在1月份并未像比亞迪一樣受到“消費提前釋放”影響,在降價措施的帶動下,依然交出了不錯的答卷。
行業汽車分析師張翔認為,經歷了1月份的大幅度降價,比亞迪漢EV等主車型和特斯拉部分車型出現重疊。如果比亞迪不降價,將損失一大部分客戶。
“產能、產品、電池”攤薄成本?
如果說,外部競爭壓力讓比亞迪選擇逆勢而為,那么內部因素的改善則給了比亞迪足夠降價底氣。
對于國內產能過剩問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曾在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專家媒體交流會上表示,就目前形勢而言,車企產能過剩屬于正常的市場經濟??梢灶A見的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無論是產能還是產量都將會大幅度提升。
截至目前,比亞迪的八大汽車生產基地已經全部就位,年產能達到300萬輛。對比去年180萬輛的銷量來看,比亞迪很大概率會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因此,比亞迪希望通過降價走量的方式,從而提升銷量消化產能過剩,讓高產能和高銷量達到良性循環。
同時,比亞迪的產品也在經歷車型迭代期。根據比亞迪發布的最新消息,2023年款漢創世版EV即將在3月中旬上市,因此,汽車頭條記者在探訪比亞迪直營店期間發現,2022年款漢創世版EV已優惠大概0.8萬元,售價區間來到27.18萬-34.18萬元。關于置換補貼政策,銷售人員也表示,比亞迪本品置換價格為6000元左右,非本品則為3000元左右。由此可以推斷,比亞迪試圖通過各項優惠措施清掉多余的庫存。
此外,業內對于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預期也在持續降溫。正如苗圩所說,隨著車企供應能力提升,預計兩到三年后,動力電池原料鋰資源將恢復供需平衡。
根據上海鋼聯此前發布的數據來看,去年10月-11月,碳酸鋰價格一度漲到了60萬元/噸。但進入2023年以后,碳酸鋰價格價格卻在持續下跌。截至目前,電池級碳酸鋰跌5000元/噸,均價報40.25萬元/噸。行業人士預計,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很快會回落到30萬元/噸,漲價基本是不可能。
面對碳酸鋰價格的回落,不久前,寧德時代還推出了“鋰礦返利”計劃,試圖鎖定合作伙伴未來的采購量而保證自身的市場份額。這意味著,未來動力電池帶給下游車企的成本壓力將大幅度降低。
但伴隨著以特斯拉和比亞迪為首的新能源車企紛紛打起的價格戰,業界也在發問:油電同價的時代是否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