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機RDS開關、收音機rds怎么關
我之前擁有過兩臺德仕博1780,一臺老版本不帶按鍵背光,另一臺是新版1780L帶背光,1780給我的印象都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第一代的,功能和性能都可以打80分吧,只是一些DSP電路的固有問題是無法規避的,我寫過一篇長文分析它的電路特點順帶一些簡單改造計劃。我知道德仕博還有一個更高的型號1860,與1780主電路框架是一樣的都是模擬與DSP的混合,最大的不同是引入了同步檢波和立體聲線路輸入/輸出,外形風格有較大改變,一改方正的棱角設計,飛梭旋鈕和按鍵布局也有改變,拉桿天線布置也改變了傳統方式。1860的售價略高達到了900元,所以我還是止步了沒有購買。最近一個朋友購買了一臺Eton Elite Executive,這機正是德仕博1860的外銷版或者貼牌版,正好拿來仔細把玩一下,于是有了這篇文章。
這臺伊頓來自國外,所以包裝盒和說明書均沒有漢字。盒內只有主機,皮夾子,變壓器和說明書。機器拿在手里還是有點分量的,機殼如同1780一樣堅固,結合部的縫隙均勻嚴實。作為全波段機,它覆蓋了FM/LW/MW/SW/Air波段,支持FM RDS,就像山進909x一樣可以解碼電臺發送的時間信息,電臺名稱,節目名稱等,還可以將本機時間與電臺時間同步,支持單邊帶和同步檢波。調諧方式包括頻率直輸,飛梭快慢速,預設存儲,ATS (只是調頻)等。可以說它是同體積里功能最全的模擬DSP混合設計的機型了。伊頓依然保留使用4節AA電池供電,而不是3節更不是什么BL5C這種另類,3節電池別扭,鋰電又不方便。它的喇叭跟1780一樣,傳統3寸的紙盆,16歐姆0.5w,也是同體積機型最大尺寸了,這是好聲音的基礎。喇叭區域網罩是一塊下沉設計的8x7cm的金屬網罩,而非塑料機殼上開孔的常見方式,網面噴漆很均勻手感光滑,而且eton的logo跟網面是一個整體,不是貼上去的不會突出來也不會丟失。喇叭右側是一塊5x2cm的液晶屏和按鍵區,液晶屏面積比1780略大,采用了紅色的偏光膜,反色顯示,在背光熄滅的時候,顯示字符是黑底灰白字。它的顯示角度設計的不是很好,在視線與屏幕垂直或者略低的時候,很難看清顯示的內容,只有視線略微提高才能很好的看清內容,如圖所示,我嚴重懷疑是液晶屏廠家將偏光膜貼得上下顛倒了。它的背光亮度可以四檔調節,高中低和關,這個設置是針對待機狀態的,在沒有任何操作或者關機狀態下,背光都會保持設置的亮度一直點亮。這個亮度設置對操作時候的亮度無效,也就是說有任何操作的時候它都會默認最大亮度,很刺眼,再加上液晶屏的視角問題使得這時候的讀取屏幕信息非常困難尤其是夜間操作的時候。另外,即使是關閉背光燈,待機模式下按動任何一個按鍵的時候它都會先激活背光燈,再按一次才能進入該鍵的功能,這個設計很麻煩很不合理。屏幕的刷新響應也不是很快,在飛梭調諧時候字體變化有明顯的拖影,也使得讀取屏幕信息很困難。該機的屏幕顯示內容與1780比,不能顯示環境溫度,信號強度改成了像索尼SW55一樣的柱狀而非數字直讀,這個比較直觀友好,取消了用處不大的信噪比顯示。帶寬也可以很形象的用Π型符號來顯示,類似根德S500/700,不同的是由于有多檔帶寬,在3K以下顯示窄門,3K以上顯示寬門。除此之外在信號強度區域附近還支持顯示同步檢波上下邊帶等信息。
天線和磁體
機身細節
高低視角的顯示效果對比
屏幕下方比1780多了一排功能鍵F1-F7,用來存儲電臺,設置時間日期,中波步進,快速對應切換短波米波段等。常用功能鍵例如波段,帶寬,上下邊帶, 數字鍵等,由于功能多,所以按鍵密度比1780大,不得不功能復用,數字鍵變得略微狹長,但是手感基本一致,不會很僵硬 但也不算很舒服 畢竟只是簡單的鍋蓋片開關。有一個鍵單獨控制3檔背光亮度,但不支持完全常閉,也就說即使關閉背光 有任意操作的時候都會點亮背光。調幅帶寬支持2K, 2.5K, 3K, 4K, 6K 五檔(單邊帶帶寬?支持?500H, 1K, 1.2K, 2.2K, 3K, 4K) ?雖然比1780少了兩檔但是也足夠用了。單邊帶可以選擇USB或LSB,但是同1780一樣在開啟SSB的時候會有2秒左右延遲,好在開啟時沒有了明顯的的破音,切換到中波的時候也不再有很明顯的延遲。機器右側面有調諧飛梭和一個上下微調的音量旋鈕,而1780有一個單獨的短波微調。這個飛梭也是帶按鈕的設計,在機殼上固定的很好,不會有松垮現象。除了旋轉,它還支持按下功能?,每次短按可以切換飛梭的慢速,快速和停止,在單邊帶模式下短按飛梭還可以調出精準調諧,將1Khz分為100步也就是10Hz。通過長按飛梭,也可以呼出SQL靜噪門限設置,它由1780的10檔變為5檔,通過旋轉飛梭調節,在調幅和航空波段的時候,機器可以根據SQL設置值,在信號電平低于設置門限的時候保持背景靜音,不會很吵,也可以關閉該功能。伊頓的飛梭旋鈕比1780薄,因為帶按壓,所以旋鈕與機殼之間要留有一定間隙,但是這里處理的不如1780好,這個1mm左右的間隙沒有隱藏起來,是裸露在機殼外部的,給人感覺就像旋鈕沒有安裝到位的感覺,不是很美觀。由于飛梭編碼器是帶步進檔位的,旋轉力矩有點大,尤其是新機器,必須用拇指和食指同時操作,旋鈕雖然大了些但是太薄,伊頓也沒有設計僅用食指在旋鈕側面操作。右側面還有一個3.5mm線路輸入輸出,可以通過按鍵來選擇插孔的具體功能。機器左側有外接天線插孔,短波遠近程開關,耳機插孔和外接直流插孔。機器的后蓋布局與1780類似,有后背支撐和4個磁鐵,這個磁鐵與皮夾子對應,將皮夾子吸附住。這算是一個創新點,但卻是個雞肋設計。因為這個皮夾子裝上去后,機器是無法方便使用的,只能像圖中這樣使用,諸位可以看圖腦補一下為什么不能將機器立著使用。還有一個最大不同是拉桿天線的固定方式,天線座垂直于機殼的固定方式,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使得機器變厚了,而且使用也不習慣。
背光亮度變化
視頻加載中...
過我手的機器都難逃被拆的命運,雖然說我不是這臺機器的主人,但是我還是進行了輕度拆解。前文說了伊頓機殼材質不錯 手感堅固,從拆下的螺絲也可見一斑,因為螺紋間沒有夾雜塑料屑,干干凈凈的,側面說明機殼材質是比較堅固的。去掉后蓋4顆螺絲后,機器還不能輕易的打開,看來后蓋四周還有塑料卡扣,這比1780還是進步的。小心撬開后蓋后,可以看到主板和 16歐 0.5W的喇叭,這枚傳統紙盆喇叭與1780是同款,靠一圈黃膠粘在前面板上,還是非常牢固的,所以沒用螺絲固定也可以理解的。進一步拿下主板可以看到它與1780類似的元器件,電路設計并不像多數DSP機那么簡單。在人們的印象里,DSP機元件都非常的少,少的讓人失去玩的欲望。首先看看它的幾塊主要芯片,DSP的核心還是Si的4735-D60,D60是支持RDS解碼的型號。調頻頭依然使用了傳統的TA7358AP,功放被打磨了型號未知,另外還使用了雙運放LM358,74HC的邏輯開關作為短波前端的波段槽路切換,還有短波段的變容管和雙柵管等。所以大膽推測一下它的電路原理與1780一樣,調頻部分7358這枚前端芯片依然是傳統接法,兩連調諧輸出中頻后進入3560做DSP音頻解調,立體聲解碼和RDS解碼。3560雖然也可以直接接天線,但是7358的性能一定是強過它的,因此只用DSP來處理中頻以后的部分是很合理的設計。調幅部分是個亮點,德仕博調幅性能都很好,之前在德生330的電路分析中看到德生只是使用了短波輸入帶通和場管高放。而1780就更講究了,它的天線輸入后是接并排的4個槽路LC調諧選頻和雙柵場管高放,槽路靠電子開關切換。這個設計也是模擬機的經典電路結構,可以保證良好的選頻特性和足夠的增益,是獲得高信噪比和接收性能的關鍵。高放后的信號再送入DSP做進一步放大和數字化處理。功放芯片應該是一塊BTL和OTL模式電子切換的芯片,但是我懷疑跟1780不同,不支持電子音量調節,因為在低音量到關斷臨界處還是有聲道不平衡現象,而且音量全部關斷的本底噪聲是很高的,高于1780。 雖說也沒有音調選擇開關,但是喇叭和耳機收聽效果十分飽滿厚重不干癟刺耳,比1780圓潤一些。
內部圖
關于靈敏度和聽感。由于采用了7358調頻頭,調頻的靈敏度非常好,盡管是兩連調諧,但是與我手頭的德生660相比不分伯仲,聲音溫暖圓潤。調幅的靈敏度與1780一樣優秀,略差于德生660,但是中波很好,中波的底噪水平比我手里的660好的多。伊頓的信號指示條感覺更加準確,不會動不動就滿格,這與索尼SW55和山進909X給我的感覺一樣,有些臺信號雖然弱甚至沒有信號條顯示,但是依然可以收聽。機內采用了0.5W的傳統紙盆喇叭,調幅的聽感并沒有發悶的感覺,如同1780一樣耐聽。在帶寬4K或者3K我認為比較合適,再低的話雖說選擇性更好但是聲音就有點悶了,用6K帶寬高音豐富不少,但是有鄰頻強臺時有DSP特有的惱人的嘶嘶聲。DSP機的調諧靜噪問題和弱信號下聲音不連續特別影響聽感 被人詬病,我在其他機型的文章中也有提到,軟靜噪現象會直接導致很多電臺被錯過,伊頓當然也有這個問題,不過由于它的飛梭阻尼比較大而且不支持食指操作,所以速度快不起來, 把音量調高些這個靜噪問題還可以忍受。至于數字解調特有的聲音連續性問題,這個也是無解的,這是模擬機最大的魅力,好在伊頓的調幅靈敏度還不錯,不要找特別弱的臺自虐就好。
視頻加載中...
室內?短波?
視頻加載中...
總得來說伊頓或者1860作為模擬與DSP的結合,體積小,功能齊全,性能優異,音質優美,耗電省,還是值得推薦的,只是售價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