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王坪革命陵園、通江王坪革命陵園姓名墻突出了什么
視頻加載中...
新華社成都4月4日電(記者吳曉穎 楊華)青山疊翠、松柏蔥郁,2日上午,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中的無名烈士紀念園內,巴中市通江縣民勝小學的少先隊員們手持菊花在沒有留下姓名、照片的一塊塊無字墓碑前莊嚴肅立,他們高舉右手向烈士們敬少先隊隊禮。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通江縣民勝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向英烈墓碑敬少先隊隊禮。程聰攝
又到一年清明時,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王坪村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迎來一批批祭掃者。這里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長眠著25048名烈士。
位于通江縣王坪村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新華社記者 吳曉穎 攝
陵園依山就勢而建,如一把火炬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火炬柄”是被稱為“千秋大道”的341級臺階。拾級而上,兩旁一盞盞馬燈仿佛在照亮烈士的“回家路”。進入陵園核心區,一塊塊墓碑映入眼簾,簡短的碑文記錄著烈士生平的基本信息。更令人震撼的是,許多長眠在此的紅軍烈士沒有留下任何信息,他們的墓碑上無一字,只有一顆鮮紅的五角星。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通江縣民勝小學的少先隊員們站在一塊塊無字墓碑前緬懷英烈。程聰攝
“聽說高速開通了,我們就過來了。以前從通江縣城到烈士陵園要一個半小時,現在20多分鐘就到了,太方便了。”巴中市民杜勇華專程來到這個離通江縣城50多公里的小山村,瞻仰烈士。每次來到陵園,都帶給他震撼,他說:“革命先烈為創建新中國,在缺醫少藥的革命戰爭年代不怕流血犧牲,在新時代,我們更應牢記這份初心,建設美好家園。”
讓杜勇華欣喜不已的高速公路,是今年1月中旬建設通車的鎮廣高速公路王坪至通江段。這條高速宛若一條玉帶蜿蜒在山地之間,一頭連著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一頭連著巴萬高速,直達通江縣城。
建設通車的鎮廣高速公路王坪至通江段。程聰攝
這是一條紅路,駛上高速,宛如穿越歷史。全線共7座隧道,每座隧道進口處綴滿了金色五角星,出口處則是漫天飛舞的紅葉,隔離帶一個個紅色擋桿上的紅色火炬,猶如不滅的理想之光。護坡上的摩崖石刻、浮雕,隧道中LED投影畫面,展現了紅軍反圍剿、越秦嶺、渡漢水、入川東等當年一幕幕革命場景。
這是一段風云激蕩的歲月。90年前,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后,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向西部轉移,轉戰3000里,翻秦嶺、越巴山,于1932年12月18日從通江縣兩河口入川,把紅旗從大別山插到大巴山。
鎮廣高速公路王坪至通江段的紅色景觀。程聰攝
紅軍在川陜蘇區的兩年多時間,經歷了兩百多場戰斗。大量紅軍傷病員被送往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駐地王坪村接受救治,很多戰士犧牲于此。為緬懷英烈,1934年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在王坪村修建烈士墓和紀念碑。
行駛在這條主線全長33.4公里的高速上,紅色元素讓人印象深刻。“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刻在隧道洞口石壁上的這十六個字格外醒目,這是紅四方面軍的訓詞,被確定為新時代巴中城市精神。
紅軍精神綿延至今。正是發揚這種不勝不休的精神,建設者們夜以繼日,僅用15個月就全面完成鎮廣高速公路王坪至通江段建設,跑出了四川高速公路建設的新速度。
鎮廣高速公路王坪至通江段春在隧道的紅色景觀。張學金攝
道路暢通了,便利往來,助力革命老區發展,到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參觀瞻仰的社會各界人士更多了。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接待30多萬人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800余場次。
距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東側一公里,有一片錯落有致、一樓一底的川西民居建筑,那是王坪新村聚居點。一條條水泥路連接各家各戶,房前屋后瓜果飄香,屋內糧食盈倉臘肉滿梁。王坪村黨委書記殷雄說,通過種植中藥材、紅色旅游帶動,村民腰包越來越鼓,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近兩萬元,王坪村早已從貧窮落后的窮山村變成省級“四好村”。
“太陽出來像明燈,紅軍與我心連心,大家齊心團結緊,挖掉窮根栽富根。”當年紅軍入川,這首傳遍秦巴山區的歌謠,承載著革命老區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為讓窮苦百姓過上好日子,無數紅軍將士拋頭顱灑熱血。長眠在地下的先烈遺愿已實現,如今革命老區群眾正朝著幸福小康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