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和沙坡頭哪個好玩;甘肅敦煌市的一處風景名勝,又稱沙角山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余秋雨
敦煌,屬于一座被風雨沙塵剝蝕了五千多年的古老城市。這座古城凝結著中國洞窟佛教文化、中國壁畫色彩精華和雕塑藝術的精湛。其美輪美奐的形態和它無比的價值,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不遠萬里去探求它的輝煌。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87年12月,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首批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景點是:明清皇宮——北京故宮,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
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因為它滿足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全部要求:
遴選依據標準(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莫高窟石窟群顯示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既包括492個洞窟在天然崖體上的5層分布建筑,也包括2000多身彩塑和約45000平方米壁畫,其中許多是中國藝術的杰作。
遴選依據標準(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技術、古跡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從十六國時期至蒙元的一千多年間,莫高窟在中國、中亞與印度之間的藝術交流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遴選依據標準(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莫高窟壁畫和藏經洞文獻記載了許多古老民族在敦煌留下的歷史文化足跡,特別是數量豐富的回鶻和西夏的供養人畫像和佛教繪畫以及民族文字和題記,為消逝的沙州回鶻和西夏王國文明提供了實物見證。
遴選依據標準(iv):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莫高窟由數百個不同功能的石窟組成龐大的石窟群及其戈壁沙漠中的綠洲環境是中國石窟建筑的杰出范例,莫高窟佛教藝術的形成、發展、衰落的全過程,代表了中國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時期佛教藝術的輝煌成就。
遴選依據標準(v):是傳統人類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由于在不可逆的變化影響下而易于損壞。莫高窟連同其石窟藝術,表現了絲綢之路沿線中原漢地與印度、波斯、中亞粟特、西域、于闐、吐蕃、甘州回鶻、西州回鶻、吐谷渾、西夏黨項羌、蒙古等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相互作用。
遴選依據標準(vi):與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的事件、活傳統、觀點、信仰、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莫高窟的千年發展過程與宗教、歷史地理、語言文學、古代科技、文化藝術、經濟、民俗、民族有著直接的聯系,其存在強有力地連接起橫貫歐亞大陸的交流史、佛教遍及亞洲的傳播史。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名震天下,如果你讀過余秋雨先生為敦煌寫的四篇特別優美的散文——《莫高窟》《道士塔》《陽關雪》《沙原隱泉》后,想必一定會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莫高窟每去一次感受均有不同。歷史知識、佛學知識,僅講解員給你講解莫高窟石窟中壁畫、佛像的內容,就足以讓你去學習一陣子的。
遠眺三危山,攝于2008年11月。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三危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山對面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鑿了第一個洞窟……洞窟的修造從前秦一直到元朝開始荒廢。直到1900年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被列強盜取,目前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中國只余很少一部分。
攝于2008年11月。
位于莫高窟前的敦煌研究院。
2008年11月攝于敦煌。
莫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后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目前世界館藏敦煌文物的大致情況是這樣的:英國人斯坦因兩次掠走文物過萬件,英藏文物編號已達11604號。法國人伯希和掠走敦煌文書約6000件。日本人掠走敦煌文書約500余卷。俄國人鄂登堡掠走文獻不詳,俄藏編號已達18943號。至此,藏經洞足足四萬多卷的古代文獻大部分被劫往國外,分散在世界各地。
2008年11月攝于敦煌。
2010年3月,攝于敦煌莫高窟。
矗立于大泉河旁邊的莫高窟,從遠處看貌不驚人,不過是一排排土黃色的層積巖山洞。這樣一個地方,又有藝術寶庫,又有藏書、藏文獻的藏經洞,這樣的文化遺產,全中國、全世界可能只有一處。
攝于2008年11月。
攝于2008年11月。
2013年3月26日攝于敦煌。
2013年3月26日攝于敦煌。
位于河岸邊的道士塔。
攝于2008年11月。
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莫高窟列入世界遺產清單,凡被列入此清單的文化和自然遺址,均證明其具有特殊的和全球性的價值,為了全人類的利益需加以保護。列入日期1987年12月11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總干事 費德里科·馬約爾。
攝于2008年11月。
攝于2008年11月。
大泉河旁邊留影。
攝于2008年11月。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10年3月。
莫高窟前的牌坊,上面懸掛橫匾:石室寶藏。
攝于2008年11月。
牌坊背面,上面懸掛橫匾:三危攬勝。
攝于2008年11月。
攝于2013年3月。
莫高窟,舉世莫能高。瑞像九尋驚巨塑,飛天萬態現秋毫。瞻禮涌心潮。—— 甲戌冬至 趙樸初。
2008年3月14日,敦煌莫高窟前留影。
2008年11月攝于敦煌。
夕陽西下的莫高窟。“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 、印度、希臘、,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季羨林。
2007年7月8日于敦煌莫高窟。
2010年3月,攝于敦煌莫高窟。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8年11月。
攝于2013年3月。
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九層樓。此窟開鑿于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在國內屬于第三大佛,僅次于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
攝于2010年3月。
2010年3月,攝于敦煌莫高窟。
攝于2007年7月8日。
外層修復加固后的莫高窟。來到這里,就像進入了一個宏大的藝術寶庫。出于對文物的保護,每天進洞窟參觀都有人數限制,一批人出來,另一批人再進去。每個洞窟都有標號,輪流開放。對于這些歷史遺存,如若沒有專業講解員解說,就像看天書一樣。每個洞窟中都有深厚的佛教思想、佛經故事、佛教史跡。在這里,宗教的內容用彩繪藝術表現出來。跟隨講解員參觀完畢后,給我的感覺就是洞窟、造像、壁畫博大、神秘、雅致、精美,感到一代又一代的工匠都是無名的藝術家。
莫高窟內的壁畫嚴禁拍照,所以只能看到莫高窟外景。開始我不理解,后來才了解到,為了保護洞窟壁畫,敦煌研究院對每一個洞窟進行實時監測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氣滲透率,一旦有害物質超標,洞窟會立刻關閉。
第328窟 西墻 龕內 初唐
第159窟 吐蕃及 南亞 服飾
第283窟 西墻 龕內 隋朝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筑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第45窟 西墻 龕內北側 菩薩 盛唐
45窟 盛唐
從網絡搜索了幾張莫高窟壁畫照片。
于是,在莫高窟,我常常走神。不明亮的自然光亮從洞窟上方的天窗中淡淡映入,壁畫上的人群和壁畫前的雕塑融成了一體,在一片朦朧中似乎都動了起來。他們身后,是當年來這里參加巡禮的民眾,一群又一群地簇擁著身穿袈裟的僧侶。定睛一看,還有很多畫工、雕塑家在周邊忙碌,他們是在修改原作,還是在重新創造?看不清楚。這么多人走了,又來了一批。一批就是一代,一代代接連不斷。
也有了聲音:佛號、磬鈸、誦經聲、木魚聲、旌旗飄蕩聲、人們的笑語聲,還有石窟外的山風聲、流水聲、馬蹄聲、駝鈴聲。
看了一會兒,聽了一會兒,我發覺自己也被裹卷進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蹌蹌,被人潮所挾,被聲浪所融,被一種千年不滅的信仰所化。自己已經碎成輕塵,甚至連輕塵也沒有了。摘自余秋雨——《摩挲大地~莫高窟》
坐落在蘭州黃河邊的敦煌藝術館。
敦煌藝術館內臨摹了幾幅莫高窟內的精美壁畫,允許參觀者拍照。2018年4月7日攝于蘭州黃河邊的敦煌藝術館。
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只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么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驚呼,這才是人,這才是生命。——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莫高窟》
現如今,敦煌莫高窟修建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該中心開放后,所有游客必須通過網絡形式預約才能正常參觀莫高窟;所有游客在實地參觀莫高窟之前,必須首先在數字展示中心通過兩部時長各20分鐘的主題電影、球幕電影,提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識,身臨其境地觀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畫,領略莫高窟博大精深的佛教藝術;然后乘坐擺渡車從數字展示中心抵達莫高窟,根據團隊和散客分組后,由講解員引導按照既定路線進洞窟參觀;參觀結束后再乘坐擺渡車返回數字展示中心購物或休息。
造化開靈界,敦煌結釋緣。 金光空宕水,洞府闊鳴山。
百代絕技續,千佛神韻傳。 巍巍華夏最,大漠看飛天。
鳴沙山以沙動成響而得名。東漢稱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長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鳴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像綢緞一樣柔軟,少女一樣嫻靜。在陽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紋狀,黃濤翻滾,明暗相間,層次分明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
攝于2010年3月。
攝于2013年3月。
攝于2016年8月。
月牙泉大門。大門橫匾為啟功題寫的:鳴沙山月牙泉。大門上方的橫匾:神州勝景。大門楹聯:不必石峰高,沙磧亦曾鳴雅韻;漫云泉影細,澄波偏可印前身。
進入大門后,大門上方有一橫匾:山奇水秀。
攝于2010年3月。
進入大門后看到的鳴沙山。敦煌鳴沙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鳴沙之一,其余的分別為寧夏中衛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銀肯塔拉響沙群和新疆巴里坤的鳴沙山。 所謂鳴沙,即在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受各種氣候和地理條件的影響,造成以石英為主的眾多細小沙粒,因震動、沙滑或其它因素在氣流中旋轉而發生的“嗡嗡”響聲。據說,敦煌的鳴沙山不僅可滑沙聽響,還能盛夏自鳴。
攝于2010年3月。
攝于2010年3月。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10年3月。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7年7月8日。
鳴沙山在晴天或有人從山上滑下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叫鳴沙山,這里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地勢的關系,刮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被稱為沙漠奇觀。
攝于2013年3月。
我非常喜歡這些地方,只要有機會總會過去,站在沙漠之中,傾聽著一兩千年前的馬蹄駝鈴,遙望著早已遠去的袈裟背影。我想,再好再大的文明,一直置身于它的中心地區也一定會逐漸僵化;只有到了這樣的邊遠地帶,任何一種文明都無法霸道,彼此之間相見而歡,這才叫人類文明的敞亮地帶。摘自余秋雨——《摩挲大地~莫高窟》
攝于2013年3月。
攝于2016年8月。
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嗚,勢疑天鼓動,殷似驚,風削棱還峻,人臍刃不平。唐代詩人描寫鳴沙山的詩。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鳴沙山北麓。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攝于2016年8月。
攝于2007年7月8日。
位于月牙泉前的“第一泉”刻石。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7年7月8日。
攝于2007年7月8日。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攝于2010年3月。
弧形的月牙泉緊緊依偎于鳴沙山環抱之中,酷似一彎新月。有“水質甘冽,澄清如鏡,綿歷古今,沙不進泉,水不濁涸,鐵魚鼓浪,星草含芒,水靜印月,薈萃一方”之稱,故稱為敦煌八景之一,名曰——月泉曉澈。
攝于2010年3月。
被鳴沙山環抱著的月牙泉。為了從這個角度拍月牙泉,我爬上鳴沙山最高點,沙地上真的是好難前行,走一步退半步的,更別說還帶那么陡的坡。好在體力不錯,為了拍攝鳴沙山環抱的月牙泉也值得。
剛剛登上山脊時,已發現山腳下尚有異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鳥瞰一過,此時才敢仔細端詳。那分明是一彎清泉,橫臥山底。動用哪一個藻飾詞匯,都會是對它的褻瀆。只覺它來得莽撞,來的怪異,安安靜靜地躲藏在本不該有它的地方,讓人的眼睛看了很久還不大能夠適應。再年輕的旅行者,也會像慈父心疼女兒一樣叫一聲: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跑來了!摘自余秋雨——《摩挲大地~沙原隱泉》
攝于2013年3月。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摘自余秋雨——《摩挲大地~沙原隱泉》
攝于2013年3月。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
攝于2016年8月。
晴空萬里蔚藍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沙環抱,一池清水綠漪漣。
攝于2013年3月。
攝于2013年3月。
清澈的月牙泉水。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
攝于2013年3月。
蔚藍天空中的滑翔機。
從網上搜索的一張鳴月閣示意圖。
攝于2013年3月。
攝于2016年8月。
古樸的第一泉樓閣。下面的牌匾:第一泉。
鳴月閣建筑群的核心景觀,是一座八角形的四層仿唐木塔——月泉閣。站在建筑群制高點的月泉閣樓上,近可看碧水映藍天的月牙泉、遠可觀連綿起伏的敦煌鳴沙山亮麗風光。樓閣上面懸掛橫匾:月泉閣,下面大門橫匾:山泉輝映。楹聯:聚粒沙而成山無欺自安;匯滴水以為泉有容乃大。
東面自上而下懸掛的牌匾是:鳴不虛傳,鳴沙月泉。西面懸掛的牌匾:水月沖天。
攝于2013年3月。精粹象天清明鑑月;坤元孕氣潛暢成泉。
鳴沙山月牙泉史陳列館。許多的實物古老而斑駁,凝聚著歲月的痕跡,無聲的訴說著滄桑的歷史。
攝于2016年8月,站在鳴月閣用手機拍攝的全景照片。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并稱“敦煌三絕”。
燦爛的遺產,是文明的印記,是人類發展史上精華中的精華。他讓我們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明根脈,為后世子孫傳承歷史記憶。
摘錄余秋雨《摩挲大地~莫高窟》中最后一段文字,作為此篇的結束語吧!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