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茂蘭景區游玩攻略_荔波茂蘭旅游風景區好玩嗎
貴州作為“高速平原省”,在萬座山頭中建起近萬公里高速公路。而貴州高速鐵路以貴廣高鐵為開端,此后五年以每年至少建成一條高鐵的速度,逐漸形成以貴陽為中心的高速鐵路網骨架。
高鐵軌道逐漸遍布貴州。 攝影/文威
2023年8月8日新開通的貴陽至南寧高速鐵路貴陽至荔波段將貴陽至荔波的車程從3小時縮短至最快57分鐘。貴南高鐵離開貴州的最后一站便是荔波。
荔波位于貴州南部,其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少數民族人口占比90%以上,同時也是擁有40余種特有植物的生態秘境。無疑,這條高鐵也為大眾逐漸揭開了這里的神秘面紗。
貴南高鐵連接了貴州與廣西。 制圖/劉耘碩
貴州其實一直都是超級工程大省,世界前100座高橋中有近一半在貴州,其中北盤江大橋以橋面至江面距離565.4米的高度成為全球最高橋梁。位于黔南州平塘縣的超級工程“中國天眼”也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而在這里個“山地公園省”里建高速鐵路有些特殊,連片的喀斯特峰林、峰叢使得工程難度系數陡升。以貴南高鐵貴荔段為例,全線橋隧占比90%,有橋梁86座,隧道62座。
“鋼鐵巨龍”是怎樣煉成的? 攝影/張貴忠
跨過全年水流湍急的江河,穿越生態環境敏感區域,貴南高鐵建起來到底有多難?
涌水、通風、環保是需要解決的三大難題。
隧道穿越地區巖溶強烈發育,區域性暗河、溶巖洼地眾多,平均每挖50米就能遇到個溶洞。據說,在兩省交界處的九萬大山隧道設計每天的最大涌水量達72萬立方米,相當于380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
貴南高鐵貴荔段隧道長度共達108公里。 攝影/文威
這個解決辦法就是——慢慢挖。使用弱爆破、光面爆破在洞中緩慢精準地前行,同時對于裸露出來的巖石進行及時加固,每挖通1米就立即用混凝土澆筑。
隨著逐漸挖深,通風成了大問題。
那就上設備!在隧道中增加豎井、輔助坑道、風機等設備數量,使洞內形成巷道式通風,確保解決隧道中的施工溫度、粉塵濃度、有害氣體等問題。
時速350,在高原上飛馳。 攝影/文威
“繞”和“挖”是解決生態問題的兩大方法。遇見生態環境敏感區時能繞則繞,同時以隧道、橋梁等方式通過,避免修建路基邊坡,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荔波作為貴州南下出海最近的通道,從古至今,她都在黔桂兩省的溝通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小七孔古橋曾為連接貴州與廣西的商旅通道。
從歸屬上來看,荔波就在貴州與廣西間來回“游走”。最早于公元前221年荔波為象郡毋斂縣地(今廣西崇左市境),后又在明太祖洪武元年、清順治十六年等時間被劃為廣西境內。這也使得荔波當地人一開口還容易被貴州其他地區的人錯認為廣西人。
“橋,水梁也”,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小七孔古橋正是荔波作為貴州通往廣西商旅大通道的一個歷史見證。一橋橫跨黔桂兩省,據記載,荔波曾有數條途經廣西環江、終達廣西懷遠的“鹽馬古道”。
煙波浩渺。
同時,荔波人也在歷史節點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最典型代表之一是作為山東支部創始人之一的鄧恩銘。他在荔波縣水浦寨的水族家庭中出生,先后出席“一大”、“二大”、“五大”和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及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正是在這一年鄧恩銘進入了荔波模范兩等小學堂(即荔泉書院)學習。
鄧恩銘3歲離開水浦,跟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
當時這所七年制的新式學校開始使用新編教材,學校中也有幾位如高煌老師一般貴州第一批公費留學日本的老師。
無疑,在荔波的生活求學的經歷對鄧恩銘后面的人生起了重要作用。
荔波縣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軸緣凹陷地帶,集山、林、洞、湖、瀑、險灘、急流于一體,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濃縮了貴州山水風光的精華。
起起伏伏的喀斯特地貌。
2007年,貴州荔波與云南石林、和重慶武隆喀斯特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同時荔波的茂蘭也是貴州兩處“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之一。
與云南石林的奇石屹立和重慶武隆的天然橋梁、洞窟不同的是這里的森林、水文以及生靈。
茂蘭喀斯特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喀斯特原始森林。
天然的溶洞吸引了一波探險家們。
在保護區里,森林覆蓋面積率達90%以上,豐水季節超過了3個月,枯水季節僅約2個月。
植被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森林小氣候環境,使得保護區內外的降水量差別極為明顯,保護區內年均降水量相比荔波縣城可高約40%。因此即使在大旱之年,碧綠的水田更不會讓人相信這是處于干旱時節。
有些地下河入口極為隱蔽,將水“吞”入。
因此與同緯度其他喀斯特相比,這里極具特色的還有水文景觀。
令人意外的是,保護區內明明是在地表或潺潺前行或飛流直下的水文,卻被稱之為“地下河”。這便是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質二元結構。
水文地質二元結構為喀斯特特有。 制圖/烏堆堆
簡單而言,降雨落于樹冠后,從樹干向地表徑流至喀斯特石灰石裂縫和枯枝落葉間隙中,形成森林滯留水。溪水沿著洼地一側流出,迂回地穿插在森林之后,然后再沿著地下河入口潛入地下,無影無蹤。
最后又從地勢較低的地下河出口忽而翻涌而出,自上而下形成了森林滯留水、瀑布、潭等高低錯落分明的喀斯特特有的景致。
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地下河層層下跌,蔚為壯觀。
對于茂蘭還有個生動的形容詞——“靈境”。正是里面的這些生靈,使得茂蘭的美更具躍動的生機。
根據初步研究結果,保護區內有單性木蘭、小葉兜蘭、黃胸鹀、白頸長尾雉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植物15種,掌葉木、香木蓮、獼猴、斑靈貍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植物近200種。
許多生靈都悄悄藏于此地
此外,茂蘭因獨特的喀斯特森林地貌與小生境孕育而出特有植物41種,例如荔波球蘭、水單竹等,為茂蘭添加了一份神秘的氣質。
荔波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94.54%以上,漢族人民在這里戲稱自己為“少數民族”。
禾倉的建設體現了瑤族防鼠的智慧。
千百年來,荔波少數民族在于大自然漫長的拼爭、共處中,形成了對“山神”、“樹神”、“石神”等原始崇拜。發掘的《水書》、《布依文古籍》無不展示出人們敬畏自然生態環境已有千百年的歷史。
布依族作為荔波的世居民族,最早可追溯到古代越人,是“百越民族”支系中“駱越”一支。
圖1-3: 堯古村布依族保留了很多傳統手工藝 分別為扎染、造紙、竹編
被稱為“本地”的他們自然是占據最好的位置——依山而居,傍水而耕,從而發展出了稻作文化。布依族古歌《造萬物歌》中就有唱道,“翁杰造成天,翁杰造成地……造成黑泥好造田?!保ā拔探堋睘椴家雷迳裨拏髡f中的創世大神)。
布依族另一傳統文化儺戲中的“祭三光”(日、月、星)、“祭神樹”、“祭泉井”、“祭五谷”等正戲戲目也能窺見其對于自然的敬重。
布依族儺戲表演。
水族聚族而居,在荔波縣的人口僅次于布依族。《水書》絕對是這個民族最神秘的存在。與漢語文獻不同的是,水書都是手抄,沒有印刷。因此使得這種文字系統無法大規模傳播,當今絕大多數水族人已不再懂水書,在荔波僅剩百余位“水書先生”才能讀懂和運用。
水族人民把寨子的大樹視為保護神,每年都要用上各類等供品舉行一次祭拜。如此一代傳一代,自然形成了自覺保護、愛惜、崇拜大樹的習慣,久而久之大樹就變成了千年古樹。
荔波水族繡馬尾繡。 攝影/熊亞平
瑤族在“一年開,三年丟”刀耕火種的時期,生產能力低下,幾乎完全仰仗大自然的贈與,因而崇拜自然萬物,對于雷、火、石、樹、竹的崇拜尤其明顯。
在其日常生活中,他們的自然信仰也是有跡可循的。
白褲瑤的猴鼓舞據說來源于山林中的猴幫助荔波白褲瑤先祖的故事,從而形成了這一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產物。青瑤的傳統服飾以山水等自然意象作為點綴,也正是地表達著他們對大自然的敬仰。
白褲瑤很好辨認——白褲子與血手印。
“群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橋萬萬年”,小七孔古橋屹立在貫穿荔波全境的樟江之上。
如今貴南高鐵跨越山河,為小七孔古橋承擔起黔桂交流、商旅通行重任的同時,更是讓這個世界自然遺產地變得更為觸手可及,讓這里的神秘生境、這里的絕美自然、這里的多彩民族被更多人看見。
瑤山古寨每天都有的大聯歡。
文字編輯 | 烏堆堆
圖片編輯 | 陳金魚
地圖編輯 | 劉耘碩
設計 | 魚一條
未標注的圖片攝影 | 陳慶全
頭圖 |陳慶全
封圖 |范亮茹
特別鳴謝
貴陽鐵路公安處宣教室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余登利、陳正仁
荔波縣民族宗教事務研究所 蒙永厚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