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聲和英國之寶哪個好_柏林之聲和英國之寶哪個好用
本內容由@影音智媒體原創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快訊菌
高合汽車“音響門”事件,最終以廠家和消費者達成和解的方式結束了。雖然事件并未對高合汽車的口碑造成影響,但隨著事件的發生和終結,汽車音響“貼牌”的最后一塊遮羞布也被揭開。
隨著這件事,更多人了解了名牌車載音響的騷操作。并且“貼牌”這件事,并非僅發生在英國之寶上。柏林之聲、Bose、B&O……,同樣的現象也在這些品牌的身上發生著,而且并非過去時,而是現在進行時。
說到這,我特意去汽車改裝的門市店里找了一只從高級轎車上拆下來的單元,讓大家看看所謂的“世界名牌”下面,究竟都隱藏著什么樣的小玩意。
礙于車載DSP和功放的工作效率,即便把較高端的單元放進去,也完全發揮不出效果。可能部分音響廠家也是看破了這一點,干脆躺平了事。只提供性能較低的單元,甚至干脆連硬件也不提供,只負責對全車的聲場和數據的調整。
至于所謂的“硬件規格要嚴格按照廠家標準設計、制造和測試”,究竟標準有多高?條件有多苛刻?其實消費者也很難鑒別,真的能聽出8千和1萬線材之間區別的只是極少數,更多的消費者還是認準品牌就放心了。
畢竟,4367號角是JBL,下圖的這個也是JBL。
試問,就這樣的一只便攜音箱的單元,真的會是JBL親自設計、研發和生產的嗎?更大的可能性,就是找了個國產靠譜的單元生產廠家直接OEM了單元,然后JBL僅僅提供了產品的參數調校工作吧?
這里又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在發燒圈有句老話,叫“三分器材,七分調校。”一套設備的最終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取決于這套設備的調教者是誰。
聲學知識、調教經驗,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就是分頻銜接的算法。技術性的軟實力也很值錢,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的是,一個分頻算法的研發成本,有時候甚至還要超過硬件的研發本身!
所以商家經常也會在這上面多做文章,如何才能讓全車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喇叭之間的配合更默契?如何才能在車內聽出音樂會現場的立體感?如何才能讓三頻之間的均衡度達到最大,讓你越聽越舒服?
只有讓哈曼卡頓、JBL、柏林之聲或者英國之寶這類鼎級廠商來,才行。
這話說得好像一點都沒錯,消費者也對類似的解釋很認可。但大家似乎忽略了個更關鍵的問題,那就如果我把這種很厲害的調教技術用在更好地單元或音響上,效果也一定會更加出彩。
對的。
很多問題,包括音響在內,我們也應該更多的從宏觀角度去看待。
三分器材七分調校的意義,只是在闡述如果你調不好的話,好的音響也難出好效果的論點。而我認為真正影響一套音響系統的條件,是“三分器材、三分調校、三分音源品質,再加上一分聽音者當時的心情。”
是的。我認為不能忽略心理聲學對聽音造成的影響。
而各大廠商的代工、貼牌操作,滿足了消費者的三分調校和一分心情,至于音源,這本身也不是音響廠家該去解決的事情。
好啦,這么看確實也是七分了。可缺了器材的那三分,70分只能是良,不可能達到優秀。只有在單元、調校和音源都好的情況下,系統的效果才能稱得上優秀。
這一點,不論是車改音響還是家用音響都是一樣的。
當然,代工并不代表劣質,現在很多大廠都在尋求與國內合作的機會,以增加自己下沉市場的產品。包括蘋果公司和富士康的關系,大量銷往全球的Iphone都由國內代工廠制作。只是代工生產難免會遇到各類的品控問題,即便廠家能把控樣品的質量,也不可能保證每一顆單元都能始終如一。
所以,一家能進行自主設計、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才能從內部做到完整的產品閉環。以最優質的產品質量,來打動高媏市場的大佬們。
目前世界上仍有能力保持自主生產的音響公司并不多,像是寶華韋健、捷力、勁浪、摩雷、丹拿、Bose這類老牌大廠才有這樣的實力。
這里拿捷力公司舉個例子。
這家創立于1975年的音響公司在最初的業務是零售、維修Hi-end級別的音響,以及出售自主研發單元。
但就在1989年,捷力帶領7臺由其自主研發音響單元改裝的汽車參加了第一屆世界IASCA汽車音響改裝大賽,并在賽事上包攬了7項冠軍獎杯之后,它所面對的客戶就上升到了更高媏的群體中。
為了保證自己產品的質量,捷力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米瑪拉爾東部興建了自己的廠房。直至今日,不論是我們使用的捷力低音炮,還是車改、豪華游艇改裝音響的單元都是從這個地方生產出來的,就包括每一顆單元上的螺絲釘也是如此。
在嚴格的品控管理下,捷力的產品有著極高的素質。并且由于研發、設計和生產都集成在了工廠內部,產品更新和細節的優化調整也能隨時跟進。
在高端市場中,捷力也受到了很多用戶極高的好評。這也和自主研發生產的特點密切相關,一旦產品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工廠方面立刻就能落實到位。
所以,在這個行業退水的年代,我們一定要認清那些裸泳的,所謂的大牌音響廠。選擇更有實力的產品購買,用戶才能用的放心,聽著順心。